朱德、陳毅、粟裕與華東野戰軍一兵團合影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在《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中指出:“兵團現有8個,原以地名、人名或番號區分。”
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兵團是歸野戰軍或中央軍委指揮、承擔獨立作戰任務的作戰集團。全面內戰開始特別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各野戰軍開始建立兵團。東北野戰軍至1948年9月建立了第一、第二兵團司令部。華北軍區至1948年8月中旬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兵團。為執行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晉冀魯豫野戰軍於1947年8月組建了陳(賡)謝(富治)集團,以後中央軍委稱它為陳謝兵團。同時,華東野戰軍主力組成西兵團(亦稱外線兵團),留在山東的部隊組成東兵團(亦稱內線兵團)。不過,華東野戰軍所建兵團的情況相對複雜。1948年3月,為執行渡江南進等作戰任務,華東野戰軍共組成4個兵團,即:將西兵團分別編成第一、第三兵團,將東兵團主力編成第二兵團,將東兵團的一個縱隊與留在華中地區的兩個縱隊編成第四兵團。第一兵團亦稱粟裕兵團,第二兵團亦稱山東兵團或許(世友)譚(震林)兵團,第三兵團亦稱陳(士榘)唐(亮)兵團,第四兵團亦稱蘇北兵團或韋(國清)陳(丕顯)兵團、韋(國清)吉(洛)兵團。
由上可知,至1948年10月底,人民解放軍共建立過10個兵團。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確定的8個兵團當是:東北野戰軍第一、第二兵團司令部,華北軍區第一、第二、第三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以及陳(賡)謝(富治)兵團。
那麼,華東野戰軍的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為什麼到這時不再稱兵團了呢?其原因就在於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成了華東野戰軍的主力。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當時決定華東野戰軍成立4個兵團,其主要考慮是由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的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執行渡江南進的任務,吸引中原的國民黨軍回防江南,以改善中原戰局,同時陳唐兵團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中原野戰軍)指揮在中原地區作戰,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繼續留在原地作戰。由於豫東等戰役的勝利,證明人民解放軍完全可以在黃淮地區打大的殲滅戰,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遂改變了由粟裕兵團渡江南進的原議。由於這一改變,在中央軍委看來,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已沒有再稱兵團的必要;況且粟裕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陳土榘是參謀長,唐亮是政治部主任,他們需要指揮整個華東野戰軍進行濟南戰役等作戰。這就是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到這時不再稱兵團的理由。
陳謝集團改歸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後,從各種序列表中找不到陳謝兵團的稱呼,為什麼還要算作兵團?由陳賡、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下轄4個旅)的情況比較特殊。它雖然隸屬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建制,但全面內戰開始後,一直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配合西北戰場作戰。在中央軍委看來,它是一個獨立的作戰集團。1947年8月挺進豫西時,該縱隊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和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稱陳謝集團。儘管陳謝集團到達豫西後,除第三十八軍分散做地方工作外,第四、第九縱隊改歸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但中央軍委仍把第四縱隊及經常隨其作戰的第九縱隊看作一個作戰集團。正因為如此,中央軍委要求陳賡與其他兵團的主要領導一樣,每兩個月向中央軍委作一次綜合報告。直到1948年9月,在中央軍委關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情況的通報中,都把該縱隊稱陳謝兵團。把一個縱隊看作是一個兵團,這是解放戰爭時期唯一的特例。
——摘編自《軍事歷史》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