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始祖李利貞
談及李姓,自然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姓。
在宋朝為第二大姓,在元朝、明朝則是第三大姓。
而至2019年中國李姓人口達到1.009億人,為全國第二大姓,僅次於1.015億人的王姓。
和王姓相同似,李姓來源也相當複雜。
關於李姓的源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和王姓相同,也源出姬姓,來自於商周時期的巴國。
巴國在夏朝時稱為“巴方”,商朝時稱為“巴奠”。公元前11世紀,巴人參與了周武王伐紂,立了功。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
古代巴人分布於今重慶、湘西、鄂東一帶,尊奉廩君為先祖,廩君死後魂魄化為虎,因此巴人以虎為圖騰,而巴語古方言讀虎為“李”,廩也是“李”的音轉,所以到西晉末年,廩君之後崇仰漢人之姓,也依音用李姓。
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出了李特、李雄幾位成漢皇帝。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而李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稱王者達60多人,先後建立有 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本文為“咖啡隨筆”原創,請尊重知識產權,違法必究,盜版必究)
春秋各國與巴國
其二源於封賞賜姓。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李姓最多。
如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
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
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其三源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如蒙古族、滿族、錫伯族中有不少人在清朝中葉改姓為李,這應該是在歷史進程中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
契丹族唐將李光弼
其四源出嬴姓,這一源派的李姓血緣先祖為皋陶。這一系統作為李唐王朝認可的淵源,成為李姓起源的主流觀點,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顓頊、皋陶、利貞、老子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
談及皋陶,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上古時期華夏部落的嬴姓首領,據說是黃帝孫子顓頊(李氏遠祖)的孫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後世尊為“獄神”和“中國司法始祖”。
在舜的時代,皋陶被任命為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後來就以官命族為理氏。
到了禹時代,皋陶依然擔任大理之職,便被禹選為接班人,可惜他死在了大禹的前面。
大禹只好把大理之職交給了同為嬴姓的大業(也有人說大業就是皋陶),又把接班人改為了相對年輕的大業的兒子伯益,而伯益則是秦國開國君主嬴非的17世祖,同時也是趙國始祖趙成子(趙衰)的25世祖。
夏商兩代,皋陶的後代理氏家族世襲為理官。
至商紂王時,商朝理官理徵因直諫觸怒了紂王,全族被誅殺,只有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着幼子理利貞得以逃命,最後逃到了豫東地區的牯縣(今河南鹿邑縣東)。
據說,母子倆逃到“伊侯之墟”時饑渴交侵,幸好吃了途中的李子才得以生存,為了報答“木子”保命之恩,也為了逃避紂王追捕,從理利貞開始改“理”為“李”,從此中國有了李姓 。
李利貞就是李姓公認的得姓始祖。
李利貞得李
李利貞之後最著名的子孫是老子李耳,老子生於鹿邑,故此鹿邑成為了李姓祖地之一。
李耳是李利貞的多少世孫?記載比較矛盾,多為兩種,其一為11世孫,其二為17世孫。
似乎後者更可信,李利貞的父親理徵生活在商紂王時期,被紂王賜死,約為前1010—950年。而李耳生活在春秋時期,約西元前550—450年,時間跨度約400多年,按平均25年一代計,當有十七代左右。
李耳是李姓公認的文化始祖。
老子出關
而李姓的奠基之祖則是李曇。
李曇是李耳的八世孫,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因屢建奇功,被封為柏人侯,後入秦,官至御史大夫。
李曇有四個兒子,即李崇、李辨、李昭、李璣。
李曇長子李崇居隴西,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李崇任秦隴西郡守,封南國公,因李崇居住在今甘肅臨洮槐里,故此槐里也成為李姓著名祖地之一。
李崇的孫子叫李信。李信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頗為自負。
李信年輕時,秦始皇非常看重他。在攻打楚國時,秦始皇將20萬兵馬交給他統領。一直以來,李信攻打楚國都是順風順水的,不過後來遇到了楚國名將項燕,被項燕打敗。
經此一役後,秦始皇變得不再信任李信,李信的結局史書並沒有準確記載。
李信的5世孫則是西漢的著名飛將軍李廣。李廣的16世孫李暠在400年建立了東晉十六國之一的西涼王國。
李暠就是西涼武昭王。421年,西涼被北涼滅亡,歷3主22年,但李暠的7世孫李淵則於618年建立了大唐王朝。
而按照《新唐書》的記載,李白出自隴西李氏,則是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李晟、李愬、李賀、李商隱都是出自隴西李氏。
自唐代起,隴西李氏走向極盛。
十六國之西涼
李曇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李璣的次子叫李牧,李牧為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為武安君。
李牧是戰國末期的戰神。由他指揮的經典之戰如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又將李牧殺害。
李牧的孫子是李左車,他是秦漢之際著名謀略家,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秦末,李左車輔佐趙王歇,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是他的名言。
而李左車的十七世孫李楷才是趙郡李氏真正可考的第一世始祖,他在西晉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後逢八王之亂,李楷帶領全家徙居於趙國平棘縣南,而趙郡李氏的“三祖宅巷”就在此地。
此後,趙郡李氏逐漸發展為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李百葯、李泌、李吉甫,李嶠,李德裕、李陽冰、李龜年、李端等都是唐代趙郡李氏名人。
隴西和趙郡這兩個郡望是李姓最早最著名的郡望,此後天下李姓均由此分衍而出。
其中出自隴西郡望李氏分支超過14支。如廣漢李氏,開基始祖是李廣的父親李尚;頓丘李氏,其開基始祖是李廣的孫子李忠;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上杭李氏,始祖李火德,是李利貞73世孫,李淵之子李元祥的後代,被尊稱為“李氏入閩始祖”,李光地、李宗仁、李光耀、李登輝、李嘉誠都是其後代子孫。
出自趙郡郡望李氏分支超過11支。如中山李氏,開基始祖是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開基始祖是李秉,為李牧5世孫;襄城李氏,開基始祖是李膺,為李秉8世孫。
各大顯族
李姓的播遷自先秦時期就開始了,由河南起,到戰國末年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後,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李姓人口迅速膨脹,並開始大批進入福建和海南。
明朝之後,李姓進入台灣及海外,多居東南亞一帶。
明末清初,“湖廣填川”,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
上杭李氏大宗祠
綜上所述,主流李氏有七大始祖、三大祖地、兩大支派。
七大祖即李氏遠祖顓頊、血緣先祖皋陶、得姓始祖李利貞、文化始祖李耳、奠基之祖李曇、隴西始祖李崇、趙郡始祖李璣。
三大祖地即河南鹿邑、甘肅臨洮槐里、河北平棘“三祖宅巷”。
兩大支派即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以上所談都是李氏郡望。何為“郡望”?“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
而各郡望又有各家堂號,堂號的本意是懸掛在廳堂之上的牌匾,每逢節日便用來彰顯身份和富貴。久而久之,很多百姓在談論某一名門望族的時候通常以堂號代替。
“堂號”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聞佳話,其常有有三個鮮明的特徵:訓誡後人將祖業發揚光大;彰顯家族宗親特點;弘揚祖先豐功偉績。
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李氏則有隴西堂、青蓮堂、太白堂、延平堂、西平堂、趙郡堂、平棘堂、玉樹堂、樹倫堂、忠愍堂等,再此就不一一述說了。(本文為“咖啡隨筆”原創,請尊重知識產權,違法必究,盜版必究)
自製李氏溯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