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武林盟主通常不是武功最厲害的,而是比別人活得久的人,所謂“剩者為王”。
商業世界同樣如此,面對地產行業寒冬,怎樣才能活得更久呢?
萬科的答案是“節衣縮食”。
11月17日,網傳萬科內部發布《關於萬科集團總部“節衣縮食”和打造“戰時氛圍”的倡議》。
這份倡議並非突如其來,在前不久的“2021年業務交流會”上,郁亮就多次表明要“珍惜錢”、“賺小錢”,熬過行業陣痛期。
從2012年提出“白銀時代”,到2018年的“活下去”,再到“節衣縮食”,萬科的舉動素來是行業風向標。
此文一出,在業內引發熱烈討論。
1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萬科這份倡議的核心,是營造易接受、可感知的戰時氛圍,即轉變黃金時代的慣性思維方式,對不產生價值的動作和開支做減法。
在這份3000字左右的文件中,光“減少”和“減法”就出現了11次,“性價比”出現了3次。
由此可見,萬科絕不止是空喊口號,而是身體力行地去做。
據萬科員工反饋,目前部分區域已經在按照倡議中的要求執行,比如提前訂票降低購票成本、根據天氣溫度調整室溫、人走關燈等。
同時,萬科還提出拒絕不必要的接送、宴請或伴手禮,杜絕製作包括筆記本、文化衫等一次性會議物資。
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花錢多辦事,花一次錢辦多件事。
從三季度報看,萬科的負債率只有31.9%,中長期債務佔70%以上,在手現金足以覆蓋短期負債。
有同行感慨:“連萬科都勒緊腰帶過日子了,其他房企的日子可見一斑。”
也有一片乙方被“嚇哭”,甲方日子都這麼難了,乙方更是不知何去何從。
萬科在倡議中,明確指出“屬於自己崗位的職責和工作,絕不假手於合作方或供應商完成”、“評估工作中外包業務的必要性,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項自己完成”。
地產上下游間唇亡齒寒,現在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不過倡議發出後,也有人誇萬科是“業界良心”。
對員工來說,共克時艱比裁員優化好太多。
萬科還特意在倡議文末提出,要注意宣導渠道和方式的巧妙性,避免給員工帶來悲觀或者被PUA的情緒。
2
不是第一次“節衣縮食”
房企想要熬過寒冬,要麼開源,要麼節流。
就當下大環境而言,很多房企的債務到了償還關口,然而融資不順暢,銷售回款難,陷入流動性危機。
11月3日,萬科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3204.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1.76%;合同銷售金額5210.7億元,同比下降4.4%。
10月單月,萬科實現合同銷售金額419.5億元,同比下降19.7%。
鑒於開源難於上青天,所以留給房企的不二選擇,就是嚴格盯內控。
其實,這不是萬科第一次提出“節衣縮食”。
2008年,國內地產市場低迷,國際金融海嘯來襲。
最危險的時候,萬科有幾天只有個位數的成交量,資金鏈極為緊張。
從那時起,萬科就開始有意識地“控成本”,只給員工發圓珠筆芯,開會時要求自備水杯,甚至連郁亮桌上的鮮花也被撤掉了。
萬科還把總部員工的獎金與集團的管理費用掛鈎,如果達不到,就扣總部獎金。
不過,當下的環境和13年前大不同。
現在,房地產早已告別容易賺錢的上半場,三道紅線成為房企頭上的緊箍咒。
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傾向,是大勢所趨。
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清醒降本提效,成了每個房企的必修課。
萬科先人一步積極應變,再次成為行業“領頭羊”。
加上萬物雲上市在即,有望為萬科補充可觀的流動性。
3
誰能熬過冬天,誰就是王者
有媒體問郁亮:“行業入冬了怎麼辦?”
他回答說:“冬天到了就穿羽絨服,現在的羽絨服都很好。”
提效和省錢,就是萬科禦寒的羽絨服。
行業形勢好的時候,業務發展速度快,編製往往不是問題,“甩手掌柜”和“二傳手”也有生存空間。
而現在市場遇冷,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重視人效,向管理要紅利。
就拿今年的年中報來看,管理費用率低的房企能做到1.3%,還有的房企高達7.7%。
這是什麼概念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千億銷售規模,1.3%和7.7%產生的效益差距就是64億,這些錢原本都可以成為老闆兜里的利潤。
因此所有房企都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活。
這也為地產從業者提了個醒,我們平時工作時,不能只是停留在簡單“做了”的執行層面,而要對結果負責,不斷發掘工作中的“盈利點”。
莎士比亞曾說:“真正能把握財富的,從來不是投機者,而是在狂風巨浪中選得准、抓得穩的人。”
企業也是一樣,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熬過冬天的最好方式,是學會與冬天相處,趁着冬天好好修鍊內功。
話說回來,企業的發展必然要經歷艱難險阻。
那些把握行業變化趨勢,穿越經濟周期活下來的房企,才能真正笑傲江湖。
關於今天分享的內容,大家有什麼評價?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