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縣地震P波震後180秒到達長沙?地震局:暫未接到有震感的情況上報

網友提到了一個觀點“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對此專家介紹,這個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紅網時刻新聞9月5日訊(記者 盧欣)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地震發生之後,有些網友提到了一個觀點“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還有不少市民稱手機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說大約有180秒傳遞到長沙。為此,記者採訪了湖南省地震局王振南工程師,解答網友疑問、及該地震對湖南的影響。

四川甘孜州瀘定縣6.8級地震發生在我國的南北地震帶上,震中距長沙約1100公里,按地震波傳播規律,本次地震P波到達長沙約在震後180秒。居住在高層的居民可能會看到懸掛物有輕微的晃動,但湖南不在該地震帶上,該地震也不會明顯地波及到長沙。王振南說,“目前全省各地暫未接到有震感的情況上報。”

湖南不在中國的強震帶上,但地殼沉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湖南成為華南諸省里,地震較多的省份。王振南說,總體來說,湖南地震次數不多,烈度也不高,“最近一次破壞性地震是1931年的雙峰4.8級地震,湖南已有90多年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這個說法沒有科學依據。”王振南介紹,所謂的“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可能來自於少數地震學家提出的“旱震理論”,但這並不是主流科學家一致的觀點。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明,這次瀘定縣6.8級地震的發生與近期的乾旱有明顯的聯繫。

目前,地震預報仍是世界性科學難題,加強抗震設防是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王振南介紹,湖南測震台網由26個測震台、10個水庫專用監測台以及共享周邊省份的18個測震台,共54個站點組成,能對省內長株潭和常德重點地區1.8級,全省2.5級地震進行有效的監測。湖南正大力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湖南子項目,2022年底將新增140個監測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