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納:烏克蘭戰場風雲突變,中美俄“三國演義”何去何從?

現在烏克蘭戰局,烏克蘭對哈爾科夫的進攻,已是主要反擊主攻方向!在冬季來臨之前,烏克蘭想要改變戰局。不然等到冬天,歐洲將陷於能源危機,歐洲民眾為此將內亂,影響歐洲內部政局,這樣歐洲將無力支援烏克蘭。

目前烏克蘭政府需每月50億美元開支。歐洲之前由於天然氣石油供應不足問題,通膨高漲,歐元貶值,歐洲民眾民意已反彈,已紛紛上街遊行抗議歐洲所在國俄烏政策。

捷克、法國、德國民眾上街遊行反對政府俄烏之戰政策

相信真到了冬季,歐洲民意反彈一定加劇,迫使歐洲更減少對烏克蘭的實際經濟支持。之前烏克蘭每月50億美元政府開支來自歐洲支持已減少,多由美國支付。未來等到冬季來臨,烏克蘭必將陷於更加被動。

所以烏克蘭必須在冬季之前改變目前戰局。必須取得明顯的勝利。至少看起來像是已取得勝利。烏克蘭必須要給歐洲與美國以信心。由此才能獲得更多經濟及軍事支援。

烏克蘭先以赫爾松為攻擊方向,攻其俄軍必所救。然後突然集中全力重點在哈爾科夫方向重點進攻。並在哈爾科夫已取得了軍事戰役進展。烏軍在頓巴斯和赫爾松的反攻,都是在打俄羅斯後勤基地,這直中了俄軍要害,迫使俄軍後退。現澤連連斯基宣布控制了哈爾科夫邊緣重鎮。烏軍已攻進庫皮揚斯克。9日晚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烏克蘭已經控制哈爾科夫地區30多個定居點。

而對俄羅斯來說,俄羅斯具有戰略縱深。俄羅斯國力就一直適合打持久戰,俄烏之戰拼的是實力,拼的是國家間政治、經濟、金融、軍事、人口以及未來潛力。而且冬季一向又是俄羅斯的朋友。無論過去的俄法之戰還是俄德之戰,最終冬季就是俄羅斯佔上風的時候。俄羅斯主要反攻時間在冬季。而烏克蘭除了人口還可作為戰爭資源之一,其經濟已無來源,包括軍事上完全靠美國及歐洲支持才能撐住戰爭。

為何普京主動進行俄烏之戰?俄烏之戰固然有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安全的威脅,但在普京眼裡,這個也是對美國單極霸權的挑戰!俄羅斯總統普京7日在第七屆東方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說,國際關係體系已發生不可逆轉的結構性變化,美國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中的主導地位正在下降,世界上充滿活力和前景的國家和地區的作用已經大幅提升。 普京說,西方國家試圖維護只對他們有利的舊國際秩序,迫使每個人都按照他們發明的臭名昭著的“規則”生活,而西方國家自己卻經常違反這些“規則”。在美國要求下,西方國家罔顧自己國家民眾生活質量和本國社會經濟穩定而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這實際上就是犧牲自己而維護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普京眼裡的美國就像是垮台前的前蘇聯。普京認同杜金的觀點,認為世界正由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格局轉變。普京的俄烏之戰是反擊美國單極霸權的開始。幾乎沒有人想到俄羅斯不是從軍事上取勝為主,而是在金融戰場上完勝!俄羅斯除了得到土地,還得到了人口,石油氣儲藏量、糧食生產基地、亞速海。只要俄羅斯可以經營好已獲得的烏克蘭土地,那獲得土地比一時的經濟下滑利益更持久。這個和我們打台灣相似。

法國《世界報》報道,總部位於芬蘭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9月5日發布一份報告指出,2月24日至8月24日間俄羅斯通過出口化石燃料獲得了1580億歐元的收入,而同一時期該國對烏軍事支出約為1000億歐元。俄烏之戰讓俄羅斯凈賺了580億歐元。另外俄羅斯打仗還能賺錢。打仗打的是經濟,經濟正向的戰爭才能持久。目前俄羅斯為何不讓戰爭持久?每個月反而有錢賺。所以美國及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效果,正如中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在遠東經濟論壇上所說,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另外,烏克蘭在某次戰役戰術上的勝利,改變不了其戰略上的失敗。俄羅斯在等冬天,而烏克蘭卻想在冬季之前改變戰局。也好向美國要求更多經濟及軍事支援,烏克蘭每月支出50億美元,歐洲已不太想付錢了,現主要由美國支付。而美國軍援烏克蘭如同過去美國給阿富汗二萬億美元支援,實際阿富汗政府只獲得不過1500億美元,大部分被美國軍方及軍火公司回扣吃掉了。

美國的戰略:

美國的戰略很清楚,就是利用烏克蘭來削弱俄歐。美國希望像過去以阿富汗拖垮蘇聯方式那樣,以烏克蘭來長期消耗俄羅斯。烏克蘭則作為耗材直至徹底消耗為止,然後美國及北約則會以允許波蘭吞併西烏克蘭部分土地為條件,讓波蘭作為第二個耗材,繼續介入俄烏戰爭。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9月9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布魯塞爾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稱:“如果烏克蘭停止軍事行動,就將不再作為獨立的國家存在。”就是指這個意思。

總之,美國絕不會讓俄烏戰事停止。美國控制的北約將始終保持讓歐洲大陸戰事不停,加上製造台海緊張局勢,這有助於讓歐洲財富持續流入美國,讓歐元貶值,為美國升息縮表減通膨托底。而且歐洲能源價格高漲危機,既有利於美國作為天然氣出口國利益,也有助於搞垮歐洲經濟,虛弱的歐洲不成為獨立的一極,讓美國更易控制,使歐洲成為美國的小弟。一起形成反中俄統一戰線聯盟。以戰略遏制中俄這兩個美國戰略對手。但問題是虛弱的歐洲如何重返亞洲一起對抗中國?

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

而且美國怕一旦俄烏戰事停止,俄歐和解,歐元升值,北溪二號再次開通,以歐元支付去美元化,歐元就會再次成為美元競爭對手。而且俄歐一旦和解,美國在歐洲大陸就沒有角色,海權國家美國就被邊緣化了。所以美國一定會在歐洲大陸,製造兩個對手以相互消耗,這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同時美國利用台灣,製造兩岸對立緊張,以戰略遏制中國。但美國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線,進行離岸制衡的底線是斗而不破!如果中國直接拿下台灣美國就破局。如果俄羅斯讓歐洲因能源問題妥協投降,俄歐和解,美國也破局!

現在俄烏之戰被補足血的是中美兩國,而中國是大補!中國無論短期、長期利益都有,中國處於有利位置。美國正將中俄逼到了一起。中美俄三角關係,中俄聯手對付美國,中國戰略壓力減少。中國處於類似二戰時美國的角色,隔岸觀火,並將俄羅斯、美國天然氣石油轉賣歐洲,順便賺點錢,又獲得能源安全及地緣政治利益。並可以承接由於歐洲能源價格高漲,歐洲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得不轉移歐洲工業產業鏈到中國。

比較中國及美國,由於中國又都是歐洲企業的大市場,加上中國接受了俄羅斯低價能源進口。中國生產用電便宜很多,所以中國更適合轉移歐洲企業。9月6日,德國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首套裝置正式投產。總投資達100億歐元。這就是歐洲企業正轉移中國的證明。俄烏之戰之後,由中國主導的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組織朋友圈也擴大了。沙特伊朗更靠近中國。中俄經蒙古的天然氣新管道能源貿易協議,將一半以人民幣結算。俄烏之戰之後,人民幣國際化順勢也加快了。

俄羅斯也由於俄烏之戰,已允許中國進入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中亞,這有助於中國借中烏吉鐵路整合中亞區域經濟。

俄烏之戰迫使俄羅斯向東看,也有助於俄羅斯在日本海、西太平洋牽制日本。使得中國在面對台海局勢時,迫使日本不得不分兵日本北方以應對俄羅斯。相對減少了日本在台海方向的兵力布署。都讓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

美國拿到短期現實利益,美國從能源、軍火這一塊收割歐盟幾千億美元,金融這一塊收割應該以萬億美元計算,但美國失去的是長期利益。美國為了維護美元霸權正殺雞取卵!連其盟友也不放過!損害的是美國國家信用。

這個與美國是四年一選的短期選舉政治利益,並無考慮美國長期國家利益有關。美國避開不去解決國內體制結構性矛盾,轉而一致對外轉移國內結構性矛盾。問題是這個矛盾靠對外根本解決不了。而且越迴避國內矛盾向外,美國越虛弱。而且美國由此損失的是長期國家信用,正逼許多非西方國家反而靠向中俄。而中國雖然也有短期收益,但由於中國體制及文明歷史傳統更注重長遠國家利益。俄烏之戰,中美之間利益取向如同中美在下圍棋那樣,美國占的是邊角實地,中國則以取勢為主。未來中國目標是以俄烏之戰事件為起點,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逐漸形成中亞、中東、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利用基建優勢,以泛歐亞鐵路網為紐帶,將中國一帶一路與俄羅斯新歐亞主義理念結合,共同整合歐亞大陸。中俄共同反單極霸權,認可世界多極化發展方向。認可多極化趨勢也是中國的國家觀點。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在遠東經濟論壇上說 “世界多極化是歷史發展的大勢,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俄羅斯在烏克蘭,中國則在台海,正以戰略性主動出擊打破美國的單極霸權。中俄相向同步而行,各自在東西兩線進行地緣戰略主動性進攻,可讓美國處於戰略被動,陷於東西兩線作戰,中俄由此可獲得各自國家利益最大化。

中俄戰略合作整合歐亞大陸。俄羅斯目標是歐洲與俄羅斯和解,整合歐洲大陸。中國則以經濟影響力,將重心則放在中東、中亞、東南亞形成類似RCEP經濟體區域經濟整合。形成歐亞區域安全、金融、經濟、貿易一體化。形成區域內經濟內循環。這也有助於整合歐亞大陸陸權力量,以抵禦美英海權聯盟以離岸制衡戰略,來搞亂歐亞大陸的圖謀。最終以歐亞大陸陸權影響力戰勝美國海權影響力。現英女王去世有利於英國這一海權國家勢力範圍衰弱。

未來中俄歐、中東、中亞、東南亞融合將是歐亞大陸的理性選擇,這樣歐亞大陸區域融合,歐亞大陸陸權控制力增強。加上二十大之後,大約在冬季或之後,等歐洲陷入能源危機,並在美國台灣政策法出台之後,中國武統台灣可能性存在。等中國解決台灣問題之後,中國海權必然擴大。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大國,為了海上運輸通道安全,中國將以強大的海軍,獲得海權控制力走向深海,也是中國所必須的。

中國作為海陸複合型國家一定也是海權陸權並舉,將讓美國海權聯盟邊緣化,這個才是中國在全球的長期戰略發展目標。

註: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德納,為本平台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願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