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兩國硝煙再起,烏克蘭向12國要安全保障,俄方:小心促成三戰

1946年1月10日,聯合國大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在倫敦舉行,51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代表悉數出席,這意味着“二戰”後代表性最廣泛的國際組織正式開始運作。

77年過去了,聯合國已經有193個成員國,但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21世紀的全球地緣變化越發複雜,衝突威脅日益增多,聯合國必須進行改革,否則將在挑戰中陷入“邊緣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77屆聯合國大會於9月13日在紐約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聯大主席克勒希都表示,國際局勢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果不其然,就在最近兩天,世界再次發生變化,中亞地區硝煙再起,俄烏戰局或促成“三戰”。

當地時間9月14日,俄羅斯媒體援引吉爾吉斯斯坦邊境部門的話說,塔吉克斯坦邊防軍在被要求離開邊境“戰鬥陣地”後開火,吉爾吉斯斯坦邊防軍隨即使用武器做出回應。

另據外媒報道稱,兩國邊防部門已經進行了緊急溝通,聲稱將採取措施以防局勢升級。但截至目前,塔方和吉方尚未通報具體情況,也不清楚是否有人員傷亡。

實際上,同為中亞地區的國家,塔方和吉方之間一直存在領土衝突。根源在於兩國曾經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重新獨立的兩國在邊境劃界方面始終沒能達成共識。

而就在去年的4月28日,兩國邊境衝突陡然升級,雙方居民為爭奪當地的水資源而大打出手,兩國邊防軍因此交火,直到4月30日才宣布停火,共計造成55人死亡

可問題仍未解決,雙方雖然同意在爭議邊界進行聯合安全控制,但在2021年的5月和7月,2022年的1月、3月和6月都曾過爆發武裝衝突,期間都有平民或邊防軍喪生。

很顯然,這場歷史遺留問題所造成的衝突,正成為塔、吉兩國之間的一道傷口,不斷流血以至於兩國關係難歸於好,更給了外部勢力趁亂插手、攪亂局勢的機會

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由於本身國力遜色于吉爾吉斯斯坦,因此和美國展開了不少軍事合作,但大多冠以“反恐”的名義。於是乎,吉方也只能尋找外援,很快就和擔心中亞被美國滲透的俄羅斯一拍即合。

自此,塔、吉之間的邊境衝突,也就成為了美俄博弈的棋盤

正因如此,塔、吉兩國此次爆發邊境衝突,很可能是美方在背後挑唆的結果。至於本輪衝突爆發的時間點——9月14日,顯然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出於以下3點考量

1,上合組織將在烏茲別克斯坦召開峰會,塔、吉兩國都是創始成員國。而該組織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在當前國際局勢愈發動蕩的背景之下,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領導人們將面對面開會,勢必會加強各方團結,這恰恰是美國所擔心的。

2,俄烏戰局出現重大變化,烏軍發動大反攻已收復大片領土,俄軍卻在大幅撤退。形勢逆轉之下,俄方需要做出針對性安排,莫斯科方面也將面臨重大考驗,此時萬萬不能分心

3,出於類似的原因,同為前蘇聯加盟國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在昨日爆發衝突,這場衝突和今天發生的塔吉邊境衝突一樣,會極大地牽制俄方的精力,無疑又是外部勢力在趁機拱火。

不得不說,隨着俄烏衝突的後果不斷外溢,一個接一個的火藥桶被迅速點燃,全球地緣格局正面臨著新一輪的“大洗牌”。

同樣在9月13日,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發布了烏克蘭安全保障協議草案。根據烏方設想,應當簽署“基輔安全條約”美、英、加、波、意、德、法、澳、土、波羅的海三國等至少12國可以作為保障國參與其中。

關於這份協議,只需抓住以下3個關鍵點

第一,烏克蘭在“獅子大開口”。

所謂的“基輔安全條約”,幾乎完全否定了俄方此前提出的一系列條件,比如規定了軍事方面的“預防措施”、在烏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新的侵犯時立即採取的措施、向烏提供現代防空系統的協議等。

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內容和俄方公布的“特別軍事行動”第一階段目標完全衝突,俄方要對烏方“去軍事化”,並大幅削減烏克蘭的戰鬥潛力,但烏方現在不僅要保留軍事能力,而且要加強軍隊戰力。

很顯然,烏克蘭大反攻所取得的戰果,讓澤連斯基政府信心十足。

但要注意,正如美國總統拜登在13日所說的那樣,烏軍雖然在反攻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目前很難判斷俄烏戰局來到了“轉折點”。換言之,華盛頓方面對局勢的判斷並不像基輔方面那麼積極,現在談戰後協議還為時尚早。

第二,烏克蘭還是沒有吸取教訓。

看看這份條約列出的保障國名單,全都是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的國家,說明澤連斯基政府的選擇帶有偏向性。可問題是,所謂的“保障國”制度,真的能保護烏克蘭嗎?

1994年的時候,烏克蘭和俄美英三國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證備忘錄》,以烏克蘭銷毀所有核武器為代價,換取了俄美英三國保障烏克蘭主權完整的承諾。

可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到如今的俄烏衝突,俄羅斯負責發動戰爭,英美負責提供武器卻拒絕出兵,沒有任何一個安全保障國兌現承諾。眼下,烏克蘭仍將國家主權完整寄託於他國的保障之上,實在是不應該啊。

第三,俄羅斯絕不會善罷甘休。

對於烏方的提議,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聲稱該條約的建議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因為安全保障的內容幾乎相當於北約“集體防禦條款”的內容。

除此之外,梅德韋傑夫還發出警告,如果北約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那麼俄烏之間的“軍事行動遲早會發展到另一層次”,雙方將採取不可預測的行動。

這倒不是俄方在危言聳聽,因為莫斯科的舉措還是比較克制的,目前仍未進行全面的戰爭動員,也不允許俄軍破壞烏克蘭的民用基礎設施。

但總而言之,各方簽署“基輔安全條約”的可能性並不高,澤連斯基政府對此肯定也有清楚。既然如此,烏克蘭仍然拋出了這份協議,說明基輔政權另有打算

畢竟,上述保障國理應簽署這份條約,但出於對俄方的忌憚,這些國家又不能簽署這份條約。於是乎,這份條約就會成為烏克蘭的籌碼,澤連斯基政府也就可以向上述保障國挨個要好處。

且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