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3天。
Sir又是宅在家裡,終於能夠清閑地……做菜,吃飯,看片,寫稿,修飾髮際線。
本以為平淡結束,沒想到一抹異色成功引起Sir的注意。
來自一個盛產綜藝爆款的“廠牌”——
央視。
《中國詩詞大會》四季平均分8.5,把背古詩詞變成國民遊戲。
《國家寶藏》用吐槽乾隆的“農家樂”,火了文物。
《朗讀者》簡簡單單,一人,一書,一段往事,卻沒少賺我們的眼淚。
利用明星效應和現代舞台包裝,把傳統文化盤活,更新穎、更親民。
誰說經典就不受年輕人待見?
經典沒死。
只是太多人看經典的腦筋太死。
現在,又一檔央視節目把目光對準了中國傳統的——
《時尚大師》第二季
簡單粗暴地問:
時尚?
中國過去有什麼時尚?
在很多人觀念里的時尚,是外來文化,是國際大牌,是超模穿着設(看)計(不)感(懂)的衣服在T台上走貓步。
乃至我們說到時尚,都愛用一個詞——
“洋氣”。
越洋越時尚。
越傳統、民族,就越過時、土氣……
是時候洗洗觀念了。
《時尚大師》要做的,就是介紹那些我們“祖傳的高級感”。
製作上,就是國家隊級別的高級。
每期開篇的《國色映像》就是對這份高級感的最好詮釋,光線、布景、拍攝,環環相扣地美出了一份講究。
不知所云?
別急。
《時尚大師》正是一次針對時尚圈高冷感的破壁行動。
明星嘉賓打開門臉,頂級華人設計師撐起牌面,資深行業人員打通交流渠道。
大師來當評委?
不,當選手。
11期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讓頂尖行業大佬親自動手,完成命題作文。
輸贏,由你定奪。
十場主題大秀之後,將由全網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亮相在故宮舉辦的中國時尚盛典。
然而對Sir而言。
每一集的主題,才是《時尚大師》真正的主角——
顏色。
準確地說,中國色。
這是你第一次,真正認識他們。
絕不是超模耍酷、大師擺譜的樣子貨。
《時尚大師》打着時尚節目的旗號,搞起了傳統文化的硬核科普。
每集開篇,不整虛的,全是乾貨。
顏色,也有國籍?
前一陣的《長安十二時辰》,細節被吹爆。
其一,便是顏色。
為了準確還原當時的草木染料工藝,劇組建立了一張“唐代標準色卡”。以此為本,準確還原出當時的盛唐美學。
把美學,向下尋根。
顏色,工匠的智慧結晶。
不同的時代、地域,都決定了不同的染色材料、技法。
正如五音十二律中,宮、商、角、徵、羽。中國古代染色體系里,也有五正色,青、紅、白、黑、黃。
對應青龍白虎的五方:東南西北中。
再把每種顏色拆開,又是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名字。
每期以一個顏色為題。
不如說,是從一個顏色,橫向展開歷史的氣韻、神采。
就拿第一期來說:青。
《時尚大師》一開場,就先為你打開了這五彩斑斕的青。
“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青綠;“朝如青絲暮成雪”的玄青(黑);“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墨綠。
不同於西方的解讀。
在東方審美中的青色,象徵著中式的從容與淡泊。
其中一個“青”,就來自宋徽宗趙佶的一場夢——
(趙佶)夢見大雨過後雲破之處,天空的顏色。醒來之後十分感慨,希望重見其貌。宋徽宗想要的是大雨過後雲彩裂開的縫隙里,粉粉嫩嫩的青。而不是耀眼的天藍。
醒來後,宋徽宗向燒窯匠人定下了KPI。
匠人每次成品,都要等待天降大雨,再將燒好的瓷器與天空做對比,不符,便立馬砸碎。
從一個夢幻的構想,到匠人一次次精益求精的嘗試。
成就了中國五大名窯之首,宋汝窯青瓷。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這,也是“天青色”的出處。
這正是節目組的用心之處。
以往,我們總習慣於“引進來”再“走出去”,跟隨西式的潮流理念邯鄲學步。
只學會了一個美的空殼,叫效仿。
而《時尚大師》更想要挖掘我們東方文化的審美的哲學。
西方的美在於理解,東方的美在於感受。
內斂、大方、厚重......
這正是一種種由文化脈絡孕育而出中國色,區別於西洋美學的獨特美感。
《奇葩說》辯手,第二季《時尚大師》的“跨界文化人”陳銘也說:
“以中國色彩切入,與歷史故事融合,去激發東方人的價值認同、血緣認同。”
讓抽象的美學概念,拉近到觀眾眼前,《時尚大師》的鋪墊並沒有在此處停止。
獲得了價值認同。
節目再從更加靠近生活的物件,串聯起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節目的重頭戲,嘉賓對談環節。
一本老相冊,記錄著中國人關於“青”的回憶。
是藍色圓珠筆寫下的童年日記;是藍白相間朝氣蓬勃的海魂衫;是整齊劃一的“的確良”工裝。
稚嫩、蓬勃、樸素。
Sir的懷舊情感,瞬間被這些老物件點醒。
不端着,不高冷,《時尚大師》要打破時尚與生活的距離感。
去油降噪,從文化傳承,懷舊情感出發,一轉時尚扭捏作態的刻板印象。
它本不該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念。
更應該是一種基於生活,又掙脫於生活的審美趣味。
每一個文化類節目,少不了一個核心的關鍵詞。
《國家寶藏》回溯歷史,找到“文明”;《詩詞大會》博採眾家,重現“風骨”。
《時尚大師》從情感、審美、理解,到創造。
蛻變的那一步,叫“靈感”。
靈感從哪來?
Sir想到的是節目中提煉出的一個詞——
“靛青一族”。
代指比起上一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新人。
說起父輩。
嘉賓們思緒顯然已經超脫時尚,轉而回溯起生命更原始的感知力。
年紀最輕的王俊凱,說起父親開夜班出租,缺少相處的童年經歷不禁哽咽。
對於他而言。
“靛青一族”,不在於超越了自己的出身。
而是珍視自己的本色,活出更絢爛的色彩,彌補父輩的遺憾。
同樣的“靛青一族”還有蔣瓊耳,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獲得者,中國當代新銳設計師。
她的師承來自父親刑同和,知名建築設計師,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
兩人不僅是父女,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所謂“勝於藍”。
是厚重的傳承上,創造出自己的一次飛躍。
這不是勝,而是對上一輩的交代。
因為,還有一些人,你絕不敢說超越,只能仰望。
作為白色推薦人的關曉彤,這次是帶着朝聖的心態來的。
一直聽過一個傳說:公主都要有自己的一雙“Jimmy Choo”高跟鞋。
為了這次節目,她事先查了資料,做了PPT。
而真正觸動Sir的,不在於此。
而是傳奇締造者的謙遜與真誠。
在最新一期中出現的周仰傑先生,關曉彤在他面前立馬也變回小粉絲。
生涯堪稱傳奇。
家庭貧困,小學輟學,11歲跟着父親學徒做出第一雙鞋子;80年代,憑着自己的作品,獲得倫敦英國藝術大學的進修資格;96年,創立JimmyChoo的品牌,成為戴安娜王妃的御用鞋匠。
自此,JimmyChoo,成為了世界女孩夢想中的水晶鞋。
美劇《慾望都市》中的凱莉,就曾雙手捧着周老師的作品深情告白:“愛情也許不在,但是鞋子永恆。”
I lost my Choo!
△ 《慾望都市》
當之無愧的大佬。
而節目里,Sir卻只看到了一個親切、友善的老爺子。
眼神,不會騙人。
有童趣。
說起陳年舊事,會跟着一起手舞足蹈。
有熱情。
關於晚輩的見解,他也會豎起耳朵,仔細聆聽。
當然,也有生涯中難以釋懷的遺憾。
我做了一雙米白色的鞋子
給已故的戴安娜王妃
很可惜她沒有拿到
因為她過世了
褪去了高高在上的光環。
才能顯現靈感的光芒。
《時尚大師》以錄影棚的嘉賓對談,與場外大師的紀錄方式相結合。
也展現出了創造者們,工作時間內緊張的戰鬥狀態。
從傳統文化中萃取而來的靈感,在專註且孤獨的工作中呈現。
就連早餐時間,周老爺子也會手癢停不下筆。
發現沒。
《時尚大師》更多的,不是秀場之上的霓裳羽衣,而是生活態度的啟迪。
不是讓你創造點什麼。
而是我們可以用創造的方式活着。
老手藝的繼承與新創意的迸發,相互交融。
在文化、情感、認知的層層遞進下,每期節目尾聲的秀,不再是不辨真身的精緻。
有骨有肉的美,才能令你心悅誠服。
說到這,最後的大秀,其實已經不用Sir再多描述了。
說多了反而破壞了你的體驗。
即便如此。
所謂的大秀在設計師蔣瓊耳的眼中,也只是這美的冰山一角。
不經意間,時尚與生活的距離,再次被《時尚大師》打破。
時尚與生活,都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角力。
追的態度,叫做聆聽;守的謹慎,叫做執着。
節目里,節目外,包括《時尚大師》等一系列傳統文化類節目,也堅守着同樣的原則。
傳統的沉澱,賦上鮮活的生命力,不光為了傳下去。
更在於,讓此刻的你體會到更廣闊的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