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7日電 (記者 劉坤 通訊員 蔣朝常) 12月2日下午,湖北省黃石市,冬日照耀下的大冶湖,水質清澈,魚翔淺底;湖面扁舟發動、漁人勞作,一年一度的捕撈季開始了。
漁網聚攏,千魚競躍。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鱖魚,讓人目不暇接。
“鱖魚是對水質變化高敏感的魚種,這兩年大冶湖的水質越來越好,純生態養殖的鱖魚行情也節節上漲。”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馬徐發告訴記者。
曾幾何時,大冶湖還是遠近聞名的“污水湖”,近年來,隨着湖區治理的深入推進,湖泊環境煥然一新,“靠水吃水”的湖畔鄉村也迎來發展振興的黃金時期。
“大冶湖能有今天的美麗,漁民能有這樣的收成,都離不開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們提供的指導和幫助。”大冶湖生態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明方國對記者說,無論是生態凈化、水質修復,還是漁業育種、產業發展,專家團隊的科技支撐起到了關鍵作用。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
“醉美大冶湖”攝影大賽選送作品《城湖相畔大冶市》,拍攝地:大冶湖青龍塔段。黃正安攝
從“病入膏肓”到“和諧共生”
大冶湖是湖北省東南地區重要淺水湖泊和長江沿線重要通江湖泊,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是黃石市的第一大湖,具有防汛調洪、農業灌溉、漁業養殖等多種功能,被稱為黃石人民的“母親湖”。
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非法填湖、過度捕撈、無序排放等一系列問題頻發,一度導致大冶湖“病入膏肓”。彼時的大冶湖,水面漂浮垃圾堆積成山,非法捕撈事件屢禁不止,治湖任務艱巨繁重。
由於長年的掠奪式漁業養殖模式,大冶湖長年水體為劣五類水質。水質變差、魚種退化,漁民的生計也陷入困頓。
市政府下決心治理大冶湖。2017年,作為湖區治理實體的大冶湖生態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找到擁有豐富水環境治理、漁業育種經驗的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決定在湖泊漁業發展和環境治理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為保護大冶湖生態環境,雙方先後合作開展了大冶湖漁業凈水、水生植被修復、水質提升、垃圾打撈清理等工程,並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教學研究基地,雙方圍繞如何推進大冶湖生態水環境修復、水面生態健康養殖、恢復大冶湖水生態生物多樣性等課題開展合作。
在以馬徐發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大冶湖生態養殖確定了以投放鰱、鱅等凈化水質的生態魚苗為主要魚種,不斷增加大冶湖水生物多樣性,並針對湖泊水文情況,創新水生植被恢復理念,栽種了苦草、睡蓮等水生植被,恢復水生植被1493畝。
“在專家指導下,我們確定了生態養殖工作思路,始終讓湖泊魚類密度維持在較為科學的水準。”明方國介紹,湖區按照“科學放養、適度捕撈”的思路,建立“兩次放苗一次捕撈,多放少捕,捕大留小”工作機制,徹底扭轉大冶湖過去掠奪式漁業經營的局面,持續促進水質不斷提升。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馬徐發介紹,專家團隊還持續進行湖區魚類生長、生物學特性監測,做好可捕撈漁類資源、漁業資源評估,並提供水質和餌料生物檢測等方面的服務。
目前,大冶湖水生植被建群種類總數達到32種,凈增20餘種,水生植被自我繁衍恢復面積約7000畝,使湖泊由藻型湖泊向著草型湖泊健康發展,實現了“魚水和諧共生髮展”,湖泊魚類生物多樣性由過去的不足20種增至60多種。
“華農的專家們每個月都會過來對我們進行指導幫助,去年曾有三十多位師生在大冶湖連續蹲守了5個月,這種科學精神、敬業態度讓我們深受感動。”明方國告訴記者。
從“靠水吃水”到“養水護水”
通過4年努力,大冶湖水質由過去的80%水體為劣五類,轉變到現在40%為四類、40%為三類、20%為二類,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多,湖區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終結了掠奪式發展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以漁強漁”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明方國表示,與華農專家的合作開展以來,大冶湖沒有發生一次環境報警,湖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得到周邊居民、環保部門的高度肯定。
“科學放養,人放天養,不放一粒肥,不打一劑葯,大冶湖的生態魚品質優、口味好,銷售價格高於同品種魚,市場還供不應求,產值年年過億!”明方國介紹,這兩年捕撈季還未開始,魚獲就早早地被連鎖生鮮超市提前預定了。
據當地農業農村局幹部介紹,大冶湖治理後,不僅帶動周邊漁民銷售優質水產,有效助力農民增收,還使曾經的貧困村順利脫貧,一些村集體經濟資產負債表“由負轉正”,周邊共22個行政村、3600多漁民從中受益。
大冶湖生態養殖讓蓮花村嘗到了甜頭:一批護漁員在湖邊上班領工資;每年開網捕撈後,村莊也年年獲得分紅。
從“靠水吃水”到“養水護水”,不僅僅是大冶湖,在黃石陽新縣,華中農業大學的水產專家團隊將最新養殖技術與當地特色優勢緊密結合,開花結果。
2018年,黃石北富生態種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合作,開發“稻蝦共生”技術,並成立了陽新縣第一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電商+農戶”方式,實現政、產、學、研、用相結合,推進產業興農、農民致富。
37歲的董克亮是陽新縣華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5年前,他從浙江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承包了300多畝土地。在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高澤霞帶領的專家團隊的指導下,他採用“稻蝦共生”技術,提高了50%的小龍蝦畝產量,承包地從虧損變為收入近百萬。
“以前覺得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後來發現他們來到現場看養殖情況時,捲起褲腳就下田了。”董克亮說,從選種育種到投喂飼料,再到病害防治,高教授都手把手教他們方法技巧。“在高教授的精心指導下,我也成了稻蝦行業里的‘土專家’。”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高澤霞告訴記者,採用“稻蝦共生”的立體生態技術,稻田從不施農藥,利用物理防治、殺蟲燈及小龍蝦殺滅害蟲;同時,小龍蝦的排泄物為稻蝦米提供了優質的天然有機肥,種出來的生態稻米完全達到天然綠色食品標準。
土憨巴學名中華沙塘鱧,是長江禁捕後我省重點馴化的6條長江野生魚之一。為了解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百姓吃江鮮的需求,華中農業大學發揮科研優勢,成功人工繁育馴化出中華沙塘鱧等長江野生魚,並在陽新縣設立了中華沙塘鱧規模化培育研究試點,助力當地發展漁業經濟。
陽新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稻-蝦-憨”特色種養模式,也受益於華農專家團隊的支持。
“通過突破人工規模化養殖技術,不僅可以彌補老百姓餐桌上的空缺、滿足群眾對江鮮的需求,還能增加養殖戶的養殖品種選擇,帶動養殖戶增收。”陽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樂紹華介紹。
“科技支撐是農民富裕、鄉村振興的硬核力量”
2020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啟動了“鄉村振興荊楚行”萬名師生深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科教優勢,賦能荊楚鄉村振興。
尤其是圍繞“楚才服務農業產業行動”等“五大行動”,學校各單位已經主動對接了湖北省17個市州,開展精準對接、精準服務和鄉村振興示範點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說,農業大學因農而生、強農而榮,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是農業大學的初心和本分。
自啟動“鄉村振興荊楚行”以來,華中農業大學形成“領導牽頭、部門協調、學院對接、教師參與、學生響應”的科技服務工作新模式,師生深入農田、廠礦、企業、車間,聚焦科學問題和產業問題,或問診把脈、或深入調研、或精準獻策。新時代師生上山下鄉,“從游”圖景紛呈。
在黃石,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與陽新縣農業農村局聯合舉辦特種養殖培訓班,與相關企業技術人員、養殖戶進行了深入交流。
鄉村振興示範建設點袁伏二村所在的陳貴鎮,開展了稻蝦共生種養技術培訓和蜜桔高產優產技術培訓,教授們與種養殖戶一起前往陳貴鎮春蘭家庭農場,走進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技術指導。
“沒有科技支撐,農民增收、美麗鄉村建設就無從談起,鄉村振興也無從談起。科技支撐是農民富裕、鄉村振興的硬核力量!”明方國表示,今後將把校企合作做深做實,讓科技在鄉村振興中持續發光發熱。
《碧水藍天金土地》2019年10月9日拍攝於大冶湖畔。明青松攝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