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開罐器”NLAW憑何大殺四方?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

策劃:金赫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要論俄烏戰場上使用最頻繁的反坦克武器,自然非NLAW莫屬。這款武器在烏軍的操作下,令俄軍坦克損失慘重、吃盡苦頭,NLAW反坦克導彈也因此被戲稱為“坦克開罐器”,那麼,NLAW究竟有何特長?

圖註:NLAW反坦克導彈

研發歷史

NLAW的英文全稱為“Next-generation Light Anti-tank Weapon”,意為次世代輕型反坦克武器,從名稱可以看出,NLAW是後來的命名,最開始的名稱為MBT LAW,是在本世紀初由瑞典薩搏搏福斯動力公司和英國泰利斯防空公司(已經與英國國防部合併)所研發。當時,為減少研製時間和經費,MBT LAW選用了“比爾”-2反坦克導彈的雙高爆反坦克戰鬥部,以及具有“軟發射”能力的AT-4反坦克火箭筒的發射系統。該反坦克導彈系統於2009年投入英國陸軍服役,正式命名為次世代輕型反坦克武器(NLAW),取代LAW 80和L2A11LAW(英語:lnterim Lightweight Anti-tank Weapon,意為:臨時輕型反坦克武器)。

整體設計

NLAW是為了給步兵提供一種肩射、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發射一次以後需要將其拋棄。它整體長1020毫米,總重11.6公斤,導彈主體直徑115毫米,頭部口徑150毫米,穿甲數據在500毫米左右,飛行速度200米/秒,採用錐形裝葯,彈頭為上空飛行攻頂/直接模式混合,最小有效射程為20米,最大有效射程為600米,最大射程為1000米。由於NLAW是一種軟發射反坦克導彈系統,使其可以在城鎮作戰中供步兵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之內使用。在這個系統中,火箭首先使用一個低功率的點火從發射器里發射出去。在火箭經過好幾米的行程直到飛行模式以後,其主要火箭就會立即點火,開始推動導彈,直到命中目標為止。

圖註:NLAW反坦克導彈

打擊性能

NLAW採用兩種制導方式,使其具有較高的命中概率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用預測瞄準線方式制導時,彈藥在發射前就已自動從射手的瞄準裝置上接受信息,發射後,彈藥沿着一條已計算好且經過修正的、高於瞄準線一定高度的彈道飛行。NLAW有攻頂和直接攻擊兩種方式。射手可通過開關選擇攻擊方式。攻擊坦克裝甲車輛時選用攻頂方式,雙高爆戰鬥部內獨特的聚能裝葯可輕易地穿透先進主戰坦克的頂部防護。在對付防禦工事、建築物目標時,則選用直接攻擊方式,戰鬥部先穿透目標,然後在目標內爆炸。在建築物密集區作戰時,NLAW可從建築物窗戶上向街道對面的目標射擊。

實戰表現

圖註:NLAW反坦克導彈

在俄烏衝突爆發前,英國、盧森堡等國就已經向烏克蘭提供有近5000枚NLAW。由於NLAW小巧輕便且操作簡單,對於游擊作戰的烏軍來說十分好用,俄軍坦克被NLAW折磨得苦不堪言,NLAW專打坦克頂部、兩側和後面,專挑坦克最薄弱的部分進行打擊,由於NLAW能穿透30公分的裝甲,加上它配有的PLOS制導,俗稱“射後不管”,命中精度高,其導彈的聚能彈頭對均質裝甲穿深可達500mm,對爆炸反應裝甲也具穿透能力。因此,NLAW在此次俄烏戰場上可謂大殺四方、戰果累累。

因此,從作戰性能來看,NLAW反坦克導彈特別適合巷戰,可以攻擊坦克車輛和工事。由於其出色的性能,除英國和瑞典外,NLAW還外銷芬蘭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只是名稱上有所不同,在瑞典國防軍服役的NLAW被命名為Robot 57,芬蘭則將其命名為102 RSLPSTOHJ NLAW。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誌等軍事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200餘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