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職場包裝文化嗎?不了解的話,“吉格勒法則”幫助你

包裝無處不在,職場包裝也是企業、組織以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行為,有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你的職業生涯。《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是一個很會包裝自己的一個人。穿定製的鞋和衣服,每天和保姆在家也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在婚姻失敗後,也沒有放棄自己。在好友賀涵的幫助下從職場小白成長為職場精英。羅子君的穿着也從奢華轉至平淡,又從平淡轉至精彩。羅子君代表了很多職場女性在職場中的包裝行為。

職場包裝其實也一種學習和訓練行為,“吉格勒法則”是其驅動力。

一、 職場包裝文化與吉格勒法則

職場包裝往深里說,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獨特的職場文化,這些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職場包裝無處不在裝。

職場人在職場中為了凸顯個性就要對自己進行包裝。你如果不清楚現在流行什麼,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就到一些辦公大樓的門口站上一個小時。進進出出的職場女性身上的穿着就會告訴你現在的流行趨勢。精緻的妝容、得體的穿着無不在告訴你現在流行什麼顏色的服裝和眼影、口紅、包包流行的款式。這些被包裝出來的職場女性每天穿着高跟鞋和得體的職業裝、化着精緻的妝容、拎着名牌包包遊走在客戶面前和工作場所中。而職場中的男性,在穿着上雖然沒有女性式樣多,但是各種西服、腕錶、包包也是各種各樣。

還有些公司的一些策劃案經過專業人士的策劃,也是一種包裝。甚至有些皮包公司為了顯得自己公司更專業,就僱傭一些槍手對方案進行誇張的包裝來獲得利潤。

每個企業都會用企業文化來包裝自己的公司形象,顯得在同行業中更專業和有競爭力。經過設計的文化牆、還有專業人士設計出來的公司標誌、公司的辦公場所等等。包裝在職場中是無處不在。

我曾經在一家外企工作過,公司要求管理人員不管春夏秋冬都要穿西服和黑色皮鞋。尤其是在冬天零下幾度的時候也要穿西服、皮鞋。去見客戶的時候,客戶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冷嗎?趕緊來暖和暖和。”公司有一位經理L,因為工作太忙,自己也不是很注意形象管理。平時西服總是不平整,皺巴巴的。被上級領導提醒過很多次。有一次公司舉行經理人的培訓,培訓後還有一個晚宴。她在接到這個通知的時候,求助其他同事幫她策劃穿什麼衣服去參加培訓後的晚宴。經過同事的建議,給她好好的包裝了一下,畫上淡妝,頭髮做了一個造型、穿上禮服。等她把這一切都弄完後,讓當時在場的同事都驚艷了。真的是老話說的那樣:“三分長相,七分打扮”。L經理整個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據一起去參加晚宴的同事回來說,她在宴會上驚艷了很多眼球。並得到大BOSS的誇獎。回來後也會時不時的畫個淡妝給下屬開開例會。


其次,職場包裝符合吉格勒法則

吉格勒法則的原則:你把自己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

在服務行業一直推廣的微笑服務不就是運用了吉格勒法則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給別人微笑,也會收穫到別人給你的微笑”。提供給客戶最好的服務也會收穫客戶對你的最大回報。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告訴我一件事,他們小區業主給物業中心送了一面錦旗。錦旗的內容:“收錢第一,服務倒數”。當時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只覺得好笑。但是靜下心思考後,發現這個事情雖然說得是貶義反映小區業主對物業的不滿,同時也說明物業在對業主服務時沒有做到最好。你沒有把最好的服務給業主,業主怎麼會對物業服務滿意呢!


其三,吉格勒法則需要訓練,職場包裝也是訓練的結果

吉格勒法則認為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的才能不需要後天的訓練。細想下,我們周邊各種培訓班不就是幫助我們學會並掌握技能的嗎?在這些培訓班中學到的內容被運用到生活中和職場中,當然我們在職場中見到的會多一些。吉格勒法則強調人要學習,學習各種技能。那麼職場小白和職場老人們,就是要在職業生涯中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老闆們經常會交給我們一些挑戰性的工作,如果沒有積極的學習,提升自身技能。是無法完成老闆交給的工作任務。時間長了老闆還會交給你工作任務嗎?對你的工作會是怎麼樣的評價呢。

我的公司里前段時間來了一批實習期的大學生。這些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在被HR告知上班需要穿職業裝時都很興奮。然而第一天正式上班的時候,就讓我們看到了很多職業裝的版本,公司的HR們看到這些被弄得哭笑不得。整整3天專門給這些孩子們進行了相關的培訓。從服裝的要求到公司的規章制度都進行了系統培訓。小A 就是這群孩子中一個聰明孩子,學的很快。培訓結束後小A已經從穿着上看不出來是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了。她也是我帶過實習生中學習能力最強的一個徒弟了。很快就掌握了專業化的知識。有一次需要帶着她去見客戶,在見客戶前我把計劃書讓她熟悉,她還能在計劃書中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實習結束後,HR在小A的實習評語上寫道:“學習實踐能力強,希望畢業後到公司就職”。小A也在這次實習中學習到了職場的服裝要求和 初級的專業化知識。如果小A沒有參加HR的培訓和老職場人的帶訓,我想她沒有這麼快的進入職場中。雖然小A 自己也會在摸索中學的這些知識,但是成本就會很高。“免費的,都是最貴的”。

二、職場需要包裝的原因分析

職場存在於這個社會中,職場中的人們更加註重自身的形象包裝。譬如一些銷售人員和一些白領人士都是需要西服革履的,而一些藍領也需要穿符合自己崗位需求的工服進行工作。而職場中的金領人士更是需要精心的包裝自己,因為他們可能會參加一些宴會或年會。一些剛剛進入職場的職場小白們,剛剛走出校門,從校服要轉變成職業裝。職場包裝無處不在,那麼職場為什麼需要進行包裝呢?

首先,氛圍上尋求融入團隊。

職場的包裝內容很能多,不僅包括服飾,還有禮儀、文化等等。新人入職以後,把自己進行適當的包裝,首要目的就是讓自己融入團隊,成為團隊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特立獨行的怪人。比如你是一名管理者,團隊中所有人都穿西服打領帶,皮鞋擦得鏜亮,你一身休閑、甚至穿着大褲衩、拖鞋,別說融入團隊了,估計連門都不讓你進去。再比如,全公司人都穿着藍色或黑色西服,你標新立異,穿着大紅的西服,也會被視為異類吧。有的行業,比如服務業,有班前禮儀活動,比如一起在主管的帶領下,喊幾句勵志的口號、跳一段提神的舞蹈,別人都做了,你扭扭捏捏不參加或者不屑一顧參加,那麼同事就不會把你當自己人,就會和你保持距離,不和你交心,那麼你就不會順利融入團隊,不能融入團隊。

就像小A他們那批實行生中就有一位這樣的學員小李,為了凸顯自己的時尚和個性。在參加第一天培訓時穿了西服上衣和運動褲。在HR嚴厲批評後,下午就趕緊更換了符合標準的西服。這件事被他的帶訓老師作為案例在實習生中每日宣導,成了負面教材。

不願意包裝或不注重包裝,在氛圍上新人就不能融入團隊,不能融入團隊,就得不到團隊的認可,最終就會失去團隊的支持和幫助,讓自己職業生涯異常艱難。

其次,文化上尋求共同價值觀。

每一個企業、公司或組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企業或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員工的行為必須符合企業或組織的價值觀,這也是一種“包裝”。

華為公司以艱苦奮鬥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新員工進公司,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鑽研業務、艱苦奮鬥,一個北大的高材生剛進公司,就給任正非上萬言書,對公司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任正非直接懷疑此人有神經病,建議去看醫生,如果沒病,建議解聘開除。

這就是行為與價值觀的典型背離,這位高才生對公司的價值觀並沒有真正認同,也沒有腳踏實地等艱苦奮鬥的表現和包裝,就貿然上萬言書,提出的想法肯定不切實際,因此才讓任老闆產生有神經病的錯覺。

現在很多公司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加班,老闆們認為加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意味着很多人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內完不成的工作,需要延遲下班時間來完成。這在職場中形成了一種怪圈,你如果不加班就會被其他同事個體化,孤立起來。我的同事田田因為工作能力很強,每天完成工作很快。因為田田是一位寶媽,每天下班要去幼兒園接寶寶,所以一到下班點就收整自己桌子準點下班。這就讓需要加班回不了家的同事羨慕嫉妒恨。在公司評選優秀職員時被所有人拋棄,沒有一票投給她。之後沒有多久,田田就向主管提出辭職了。

其三,職路上尋求不斷進步。

職場包裝不僅有助於融入團隊,把自己塑造打扮起企業的人、組織的人,而且還能有助於你在職路上不斷進步。有助於員工職業發展的職場包裝主要有:

一是學歷。企業對員工需求是參差不齊的,同一企業不同的工種對員工要求也是參差不齊的,這些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學歷方面。有些技術要求低的工種可能只要求初中生,比如簡單的操作工、工地的搬磚工等。有些要求很高,比如醫生,現在的市一級醫院對醫生的起點要求就是本科,甚至研究生。有些低學歷的員工為了讓自己向更高層次晉陞,進入單位後,一邊工作一邊提高學歷,這其實就是一種職業包裝。因為一旦入職,要想向更高層次發展,學歷未必有用,但因為條件卡在那兒,不提高學歷不能晉陞,因此,許多員工為了晉陞,不得不去提高學歷,以把自己“包裝”成職場高學歷的人士。

二是職稱。職稱是能力的一種標誌和體現,有職稱說明有一定的能力,但沒有職稱不代表你的能力就差,但是在職業發展中,同樣的能力,有職稱的就會比沒職稱的要快一些、順利一些。比如,同樣的對工程管理很在行,有高工職稱的很容易當上項目經理和總工程師,沒有職稱的,往往就是只能幹活,沒法擔任管理崗位。所以啊,能評上職稱也是職場一種非常重要的包裝。

我的公司就有這樣一件事,實習生小A在畢業後到公司來上班,因為學歷高,實習時工作能力強。被HR分配到核心部門做設計工作。這讓同批錄取的人眼都紅了,在他的刺激下一個個在下面比賽着學習。好幾個新人下班後就到培訓班去上課。因為學歷高會被HR擇優調整崗位,薪資也相應的高很多。HR的經理在聽說這件事後高興的很,因為這樣就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供他分配。

三是各種頭銜。職場或社會上的各種頭銜也是一種職業包裝,這種頭銜會讓你的形象金光閃閃,有助於你在職場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志願者,特別是那些禮儀姑娘,以大方、得體、古典、優雅的服務成為北京奧運一道靚麗的風景,奧運會結束後,這些禮儀姑娘成了各大航空公司的搶手貨,職業前景一片光明。再比如外賣小哥雷海為,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比賽中異軍突起,獲得總冠軍,雷海為的人生也就此改變。詩詞大會結束後,多個組織和單位向雷海為伸出了橄欖枝,雷海為從此結束了辛苦的外賣小哥的職業生涯,到四川一所學校任全職職業教師。這就是職業包裝改變人生,改變職業好展路徑。

不管是氛圍上尋求融入團隊,還是文化上尋求共同價值觀,亦或是職路上追求進步,職業包裝雖然不敢說發揮了決定作用,至少起到了很好的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而職業包裝其實也是努力奮鬥、學習訓練的結果,這也符合吉格勒法則的原則: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的才能不需要後天的訓練。包裝的巧妙、包裝的完美,也是訓練的結果。

三、如何運用吉格勒法則進行職場包裝

根據吉格勒法則,職業包裝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好的呈現給別人,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其實就是要運用吉格勒法則,進行職業的訓練:

首先,包裝形象,讓自己融入企業形象識別系統。

當你看到綻放的菊花,馬上就會想到華為的產品。當你看到SONY,馬上想到索尼的產品。當你登上飛機,看到着一身淡藍職業裝的空姐時,馬上會想到這是廈門航空。當你聽到“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的企業理念時,就會想到這是海爾的質量理念。這些企業產品上的標誌、專用顏色、理念、甚至特殊的制度,其實都是企業的形象識別系統,即CIS。企業的CIS是由視覺識別系統VI、行為識別系統BI、理念識別系統MI共同組成,這一套系統既是企業文化的體現,也是企業管理的內涵,更是企業自己面向社會的包裝,這種包裝是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願景、核心價值觀、制度管理要求等綜合因素、聘請專業的設計公司設計的企業包裝形象。

作為企業或組織的一員,要融入企業,必須先融入企業的形象識別系統。比如廈門航空,空姐統一着淡藍色的職業裝進行空中服務,你別出心裁,穿一套粉紅色的休閑裝,就是明顯的不融入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再比如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艱苦奮鬥,你到了華為,不願意艱苦奮鬥,卻想着少幹活多拿工資,那麼要不了多久就會被請出華為。



其次,包裝素質,全面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

看《射鵰英雄傳》有一個情節:郭靖跟江南七怪學武功,怎麼學進步都緩慢,七怪甚至認為郭靖不是學武的料,對郭靖非常失望。但是自從郭靖偷偷跟隨馬鈺學習全真教的內功以後,郭靖的武功突飛猛進,以至於七怪懷疑郭靖是跟梅超風偷學武藝的,幸得馬鈺解救。郭靖內功好了以後,學什麼都變得快起來,終成一代大俠。

在職場,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就是一個人的內功,綜合素養越高,內功越強大。內功越強,成長越快。

職場的內功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得體的禮儀、處處為他人着想的謙卑態度、體現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行為、甘於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集體意識、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PDCA循環的閉環意識、每日進步一點點的量變引發質變意識等等,當你的綜合素養修鍊得很高時,你的自身形象、自我價值就會在無形中得到升華,各種機會也會紛至沓來。

5月21日,四川自貢富順縣一小區發生驚險一幕,一位女童小肖因為找媽媽翻越了窗戶,站在窗外,萬一失足摔下,後果難以想像。當人們報警後,焦急等待救援的時候,海爾集團的服務工程師胡云川路過事發現場,看到情況緊急,二話不說車停路邊,運用自己裝空調經常翻越窗外的熟練技術,爬到了六樓把小女孩一把抱住,送進了屋內,化解了一起險情。事後,胡云川被海爾集團授予“人單合一見義勇為獎”,並獎勵一套價值60萬的房子。

其實。胡云川徒手攀爬到6樓,自身也是非常危險的,但是面對着孩子會隨時失足的危險,見義勇為的職業素養就體現出來了。

公司有一位主管小田,工作能力和情商都很高,入職半年就過了考核期。公司在年底開年會需要一位主管擔任主持人,其他主管都因為工作原因沒有時間參加排練。小田就主動報名擔起這件事。在年會上,因為出色的主持風格被總裁單獨提出表揚。並被評選為本年的優秀主管。在獲獎發言時,小田抱着感恩的心態對幫助過她的同事表示感謝,得到大家的好評。很快就從初級主管升到中級主管。

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是訓練出來的,比如吃飯時的光盤行為,有一次在一個自助素食店用餐,餐費就是20元的標準,取的飯菜多了,最後還剩一個素包子沒吃,餐廳工作人員提醒讓吃完,趕緊撐着吃完,下次再去就少取一點,吃完不夠再取,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多了,素養自然就會提升了。

其三,包裝能力,讓自己成為業務上的一面旗幟。

能力的包裝,更是吉格勒法則運用的結果。一個員工或者組織的成員,只有不停地注重自己的能力訓練和提升,職業生涯就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而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夫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能力就是職場人士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利器。不管你的起點是什麼學歷,進入單位後,都會從一兩個專業技能學起,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提升,以及不停地訓練或培訓,專業能力會不斷增強、不斷提高,最終會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大拿,一旦你能成為專業領域的大拿,就實現了“一招鮮、吃遍天”的目標,你在這個專業領域的地位會不斷得到強化,甚至成為這一行業的專家。最典型的就是醫院的專家門診,那些坐診的專家,就是某一領域的醫術大拿。

二是不斷提升複合能力。職場既需要專業能力,也需要複合能力。特別是客戶不太多、服務對象較少的單位,無法做到精細的專業分工,這時候就需要複合能力強的人。比如醫院的急診科,一般都是複合型人才擔任,一些醫院也開設了全科診室。特別是那些鄉村、偏遠地區的醫院,不可能像大城市的醫院那樣專業分工明晰,需要的就是複合型全科人才。我有一個朋友在發電廠工作,他學的是鍋爐專業,原來就是專門從事鍋爐運行監控工作。後來因為老機組被淘汰,新上的機組是鍋爐、汽機、電氣三個專業合併在一起的集控專業,需要的人才也是複合型人才,必須對三個專業都精通的,我的朋友就是因為專業單一,平時沒有危機感,不願意學習另外兩門技術,最終被淘汰,調到輔助崗位去了,收入少了一大截。而和他同崗位的一個小年輕,因為注重複合能力的提升,平時注重參加複合能力培訓,最終通過考核,成為全能單元長。

三是終身學習意識強化與不斷實踐。能力包裝,不管是專業能力還是複合能力,都需要後天不間斷的訓練,這也是吉格勒法則的精髓。要做到不間斷地訓練,就需要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方面,我們從入門級到專家級,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成長過程,而同事之間的競爭又激烈,你稍一懈怠,別人就走到你前面了,誰走在前面,誰就會掌握本專業領域職業發展的先機。另一方面,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更新迭代太快,一旦不及時學習和跟進,就會被新技術、新知識拋棄。

我的朋友娟娟是學財務的,她很會理財。我還經常會請教她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知識。有一次我在一個財商班上看到她,很驚訝。就問她你都是專業人士了,怎麼還來財商班學習。娟娟有一句話讓我到現在還是記憶深刻:“現在是一個學習的時代,不學習就被後輩超越了。”


總結 :水無積無遼闊,人不養不成才。我非常喜歡這句話。水在成為湖、海之前難道不只是一滴水嗎?而海又是很多水滴組成的。這就像我們所在的職場,也是由很多人組成的一樣。人不養成學習的習慣,不掌握技能、不會包裝自己。那麼你也就是普通的你,競爭激烈的職場需要懂得包裝自己,會主動學習的人。那麼你現在是什麼狀態呢?是停留在平淡中,還是停留在成長中。通過學習來包裝自己,讓自己成為職場贏家。我曾經聽說過一句話:“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只有在自己身上投資學習掌握多種技能,才能在職場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通過保持初心讓自己在這眾生相中,保留善良,保持道德標準。成為一個正直,忠誠的職場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