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圖為《建寧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何卓謙攝
人民網三明6月23日電 (呂春榮)“曾三百斤、廖毛伢仔、何牛奶仔……”這是印在《建寧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的幾個特殊名字。這份名錄,被收藏在福建三明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的陳列館裡。這些“特殊名字”背後,見證着一段革命烽火歲月。
記者22日跟隨“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
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是全國首個以中央蘇區反“圍剿”為主題命名的專題紀念館。說起這段歷史,該紀念館副館長林曉春介紹,在革命鬥爭特別是中央蘇區反“圍剿”過程中,建寧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寧,是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的籌糧籌款地、第二次反‘圍剿’完勝之地、第三次反‘圍剿’的決策之地、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中心和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場。”
圖為《建寧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何卓謙攝
林曉春說,土地革命時期,成千上萬名建寧兒女參加革命,有人被國民黨抓捕殺害,有人在戰鬥中犧牲,還有人在隨紅軍長征出發後失蹤,為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革命期間,建寧全縣共有70000多人,8000多人參加紅軍,其中1000多人參加‘少共國際師’,他們平均年紀是18歲,有些人的個子還沒有槍高。”林曉春補充說,當時建寧人民積極籌糧籌款,踴躍參軍參戰,到處出現了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同當紅軍的場面。
圖為《建寧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何卓謙攝
林曉春介紹,建寧縣犧牲的先烈們,大多犧牲在湘江戰役,且多數為無名英雄。有姓名可考收入到烈士名錄的僅有552人,這當中很多人只留下乳名,比如“曾三百斤”“廖毛牙仔”“何牛奶仔”等。
圖為《建寧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何卓謙攝
紀念館講解員說:“他們可能上午參軍,下午就犧牲了,不要說畫像,就連個普通的名字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