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最近幾天,今冬首場寒潮天氣自北向南橫掃我國,中東部大部經歷“斷崖式”降溫,中央氣象台也是連發四天寒潮預警。昨天(13日),北方大部地區經歷了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天,今天,南北方將一起“凍透”,19個省會級城市的最高氣溫或刷新下半年來新低。北方的“天寒地凍”和南方的“濕冷魔法攻擊”正在考驗我們的抗凍能力……中國天氣網獨家推出全國抗凍地圖和省會級城市抗凍排行榜,看看哪裡的人最抗凍。
裝備VS屬性 南北方人到底誰更抗凍?
中國天氣網微博發起的《北方人VS南方人,你覺得誰更抗凍?》投票,822個參與者中,623人把票投給了“濕冷攻擊全靠抖”的南方人,佔比高達75.8%;199人投了“天寒地凍都不怕”的北方人,佔比僅有24.2%。
網友調侃“你在北方的暖氣里吃冰棍,我在南方的被子里瑟瑟發抖”、“北方禦寒只是裝備好,南方人抗凍才是屬性高。”
全國抗凍地圖出爐 “不南不北地區”最抗凍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天奇表示,北方地區,雖然整體氣溫低,但有暖氣加持,屬於“外掛抗凍區”;而南方的抗凍能力根據地理位置和緯度的不同有所區別,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抗凍哦~
中國天氣網根據室內氣溫、濕度綜合分析發現,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重慶、貴州等“不南不北地區”冬季氣溫低、濕度大,需要頻繁抵抗“濕冷魔法攻擊”,屬於最抗凍區域;而福建東部、廣州大部、廣西中南部、雲南中部、台灣北部、海南北部的冬季氣溫也有低至個位數的時候,偶爾也會手抖腳抖,屬於一般抗凍區;台灣南部、海南南部、雲南南部的部分地區始終溫暖,環境優良無需抗凍。
全國省會級城市抗凍排行榜發布 南京合肥最抗凍
最抗凍的“不南不北地區”還可以細分為海派濕冷、楚派濕冷、川派濕冷等區域。那麼究竟哪個區域是抗凍屬性最高的“最中之最”呢?中國天氣網選取省會級城市作為代表,通過隆冬季節的平均最低氣溫、相對濕度等因素來綜合排名,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抗凍指數為五顆星,為最抗凍城市。
根據1981年至2010年數據,南京1月平均最低氣溫-0.7℃,相對濕度70.7% ;合肥1月平均最低氣溫為-0.3℃,相對濕度75%,夜間最冷時,體感溫度低於0℃,濕冷異常。
此外,隆冬時節,貴陽、杭州、上海、長沙、成都、南昌的體感氣溫都較低,大概在0-10℃,加上相對濕度大,可能頻繁遭受濕冷魔法攻擊,抗凍指數為四顆星,重慶的抗凍指數也在三顆星。總體來看,以南京、杭州、上海為代表的的海派地區抗凍指數最高。
為何南方人更抗凍?
從氣候上來看,北方的氣溫明顯比南方更低,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凍呢?針對這個投票,中國天氣網的小編們也進行了一番內部討論,幾位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小編感觸尤深,大家都覺得家鄉冷得更刺骨,甚至有人感覺離開南方後,抗寒屬性降低了。
來自江蘇的小夥伴表示:“我在江蘇時,冬天必須穿秋褲;但來北京後再沒穿過秋褲,因為感覺有暖氣的冬天不配穿秋褲。”
來自安徽的小編表示:“在沒有暖氣的安徽,馬桶圈的輪廓都能清晰感受到,晚上睡覺最怕起來上廁所,好不容易捂熱的被窩,再也不想離開。”
來自湖北的小編表示:“在湖北時,冬天沒覺得有多冷,但來北京後,習慣了暖氣,冬天回湖北一次重感冒一次。”
大家討論之後的結果是:在南方生活時更抗凍,來北京後抗寒能力下降的原因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那麼,到底為什麼南方人更抗凍呢?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天奇解釋,我國南北以秦嶺、淮河為界,這條界限也是劃分是否集中供暖的依據之一,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北方雖然室外氣溫低,隆冬時節,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甚至都在冰點之下,但是室內有暖氣加持,氣溫普遍在18℃以上;南方雖然氣溫稍高,但室內外溫差較小,當氣溫跌破0℃時 ,室內室外都猶如冰窖一般。而居民大多數時候都待在室內,北方需要適應室外氣溫的時候並不長,而南方需要適應是整個漫長的冬季,所以長期在南方生活的人對冷環境的適應性會強一些。
中國天氣網提醒,近期氣溫一路走低,濕冷魔法攻擊和乾冷物理攻擊都在線,大家要多運動、及時增加衣物,注意保暖,謹防感冒。
編輯 楊利
來源: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