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堆肥貓附庸!民進黨上台行政團隊“超胖”

來源:華夏經緯網

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除新增“促轉會”、“黨產會”等機關,現在又想增設“數字發展部”,圖為“藍委”費鴻泰在“促轉會”大門牆璧貼上“東廠”字樣。(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為追求效率和人力精簡,行政部門從陳水扁到馬英九都力推組改,但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除新增所謂的“促轉會”、“黨產會”等機關,還有“文策院”等半民間組織,並增加經貿談判辦公室等任務編組黑機關,現在又想增加“數字發展部”,國民黨“立委”李德維批評,民進黨“在野”時,就要國民黨“瘦身”,“執政”後“復胖”,還要“更胖”,這就是民進黨的政治鬥爭手段。

民進黨“在野”時大喊組織改造,台經濟部門、財政部門旗下多個公營事業和官股金融機構,被民進黨痛批是卸任首長的“養老機構”。未料“執政”後,單位愈設愈多,除“海委會”、“促轉會”、“黨產會”,文化部門催生的文化內容策進院去年11月掛牌上路,由前政次丁曉菁任董事長,營運一年多,定位及執行成效受人質疑。國民黨林奕華質疑,文策院今年預算逾11億(新台幣,下同),但至9月預算執行率僅20%,理由是受疫情影響,業務無法推動,明年文策院預算又編列逾10億,如果疫情依舊,業務如何推動?

台當局在2018年捐助成立防務安全研究院,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質疑“很多人靠關係進去”,等於是台當局養肥貓。就連一度被要求廢除的“監察院”也成立台灣人權委員會。

2016年後,民進黨當局陸續成立多個臨時任務編組,包括“年金改革委員會”、“少數民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台行政機構青年諮詢委員會、文化會報、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年金改革辦公室等,不僅業務大量重疊,也讓權責混淆不清。

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在臉書批評,偉大的文青“執政”、社運人士“執政”後,一些“價值”就偉大起來,紛紛成立高級主管組織,例如“文策院”、“海委會”、“促轉會”、“人權委員”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