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要發錢了,未成年人每人10萬日元,想學美國發錢提振通脹?

日本經濟長期無法擺脫通縮的困境,近三十年來日本政府和央行一直在同通縮作鬥爭,但是屢次都敗下陣來。即使遭遇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劇烈衝擊,美國和歐洲的通脹都已經出現大幅提升,日本的通脹依然處於低位,可見日本經濟通縮力量之強大。


在疫情發生之前的近二十年里,美國的通脹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即使實行大規模貨幣放水政策也難以有效提振通脹。疫情發生以後,特朗普政府大規模貨幣放水,給大多數的民眾每人發了600美元現金,通脹依舊沒能起來。直到拜登政府給大多數美國人每人派發了1400美元現金後,由於強烈地刺激了消費,通脹立馬就起來了。

3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新冠紓困救助法案,給居民部門大規模發錢的計劃正式開始實施。3月美國零售銷售環比增長了9.8%,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0.6%,同比上升2.6% 。4月美國CPI環比增長0.8%,同比增長了4.2%。之後美國經濟出現了“史詩級”復蘇。不過,再後來隨着疫情的持續,全球供應鏈出現嚴重瓶頸,美國的通脹被持續抬高。

去年由於經濟停擺,日本安倍內閣2020年曾向每位國民發放一筆10萬日元(約合600美元)的補貼,可能是因發錢太少,效果並不明顯,特朗普政府發的600美元效果也不明顯。日本見到今年美國大手筆發錢有效提振了通脹,自然也忍不住想再次發錢。只是害怕引發高通脹,不敢像美國那樣發那麼多,只是給18歲以下未成年人每人發10萬日元。

日本執政的自民和公明兩黨的幹事長11月9日在國會內舉行會談,作為經濟對策的支柱,雙方就向日本18歲以下未成年人發放10萬日元的方針達成一致。年內將先發放5萬日元現金,剩下5萬日元原則上計劃在明年春季前後作為僅限用於育兒相關用途的優惠券發放。


用“發錢”政策來對抗通縮,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產生諸多副作用。

如果“發錢”是一次性的,對通脹的提振作用也只會是暫時性的。如果持續性“發錢”,則會使政府債務快速增長,還很可能會造成金融混亂。

“發錢”政策無法起到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不論是一次性“發錢”還是持續性“發錢”。

一個人年收入十萬,另一個人年收入一萬。這兩個人,每人發十萬,他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是幾乎被消除了?年收入一萬的這個人靠的是勞動收入,年收入十萬的這個人靠的是資產收益。每人發十萬,錢多了,資產沒有變多,如果資產也沒有發生轉移,最終收入差距不是還會擴大至以前一樣?

“發錢”政策還會使得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減少,加劇貧富差距。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流行起一種“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思潮,所謂“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全民發錢”。這一思潮的擁躉們寄希望於“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能夠代替現行的功能日益弱化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來給民眾提供基本生活需求保障。

可直接給民眾發錢,無法保障民眾都將錢花費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也無法保障能夠有效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和消費,無法保障有效提高民眾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滿足程度。

民眾可能將政府發的錢用於購買奢侈品,甚至是用來賭博。這樣就等於說,將大量本來可以用於增加食品供給、增加醫療服務供給、增加住房供給的錢用來花費在購買奢侈品上,花費在非必要生活開支上。這不是一種對社會資源和勞動力的嚴重浪費嗎?

如果不能有效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給,給民眾發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

設想在沙漠中,極其缺水,而水資源又被少數利益集團所壟斷,水被賣上天價。人們需要付出極為艱辛的勞動才能換取一點水以維持生命。政府給每個人都發放大量現金,就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嗎?錢發得再多,不是最後還是落入了壟斷水資源的利益集團口袋中?


政府需要怎樣做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這種狀況呢?向壟斷集團無償徵收一部分水資源,免費派送給每個人。這樣水的價值就會降低,因為邊際效用遞減。這樣壟斷利益集團依靠水資源所能攫取的剩餘價值就會減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就會降低。

如果政府不能從根本上去降低住房、教育、醫療等資源和服務的價值,發再多的錢又如何能解決高房價、高醫療費、高學費的問題呢?如何能從根本上改善收入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