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上“中國結”,完成“第一翻”:解密港珠澳大橋上的“中山製造”①

跨越伶仃洋,連接粵港澳。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江海直達航道橋上的“海豚塔”優美的造型是整座港珠澳大橋橋樑工程中最具標誌性的兩大景觀。

你們一定看過它們的英姿,但不一定知道這兩組巨大的鋼結構構件,都是在中山製造、拼裝的。

南方+找到了它們的製造者,解密背後的故事。

一塊塊“積木”拼出“中國結”

作為一個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是整個工程中最早完成的標誌性景觀,也是最有中國味道的部分。2015年4月20日,青州航道岐澳索塔結形撐吊裝完成,“中國結”成為港珠澳大橋的點睛之筆。

看上去體態輕盈、線條優美的“中國結”實際上是一個重達780噸的全鋼結構龐然大物。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港珠澳大橋CB01標項目經理趙達斌介紹了“中國結”的製造過程。

相比一般直線造型的橋塔,這兩個“中國結”更能兼顧結構和美觀的需要。為了達到質量和尺寸的完美要求,“中國結”分為多個節段在陸地上進行製造,然後在現場逐段拼裝,節段之間採用螺栓連接呈現出“中國結”的形狀,光是螺栓的數量就超過到1.8萬個。

中鐵山橋集團中山基地就是這些鋼構件製造的地方。該公司承建的鋼箱梁全部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先在位於秦皇島的產業園製造出鋼箱梁構件的一個個十多米長的“板單元”,再運到中山基地像搭積木一樣拼裝成大型構件,並且完成塗裝的重要工序,然後再逐件運到橋樑建造現場。

趙達斌說,“中國結”的構建小的有10多噸重,大的有50多噸重,都需要吊裝到160米的高空中進行拼裝,還要鋼結構和混凝土之間密切配合,不能出絲毫差錯,難度之大不難想象。

“巨無霸”助力完成“世界第一翻”

為了更好地完成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建設任務,中鐵山橋集團專門投資15億元在中山設立基地。中山基地自2012年底開工投產以來,共完成港珠澳大橋小節段拼裝779個,大節段72個,鋼結構總重量約18萬噸。

事實上,不僅一家港珠澳大橋承建單位選擇在中山市翠亨新區馬鞍島設立生產基地——利用橫門水道進入伶仃洋出海口的便利,對於運輸橋樑大型結構十分方便。而中鐵山橋集團還專門新建了55米寬、160米長的港池碼頭,配置目前此類型其中噸位最大的2000噸龍門式起重機兩台,不僅滿足了港珠澳大橋大節段鋼箱梁的上船運輸,還助力完成了“世界第一翻”。

2016年6月,港珠澳大橋江海直達航道橋上的最後一座“海豚”造型鋼塔完成吊裝,距離大橋貫通又近了一步。然而,第三座“海豚塔”卻一度是工程的難點——由於受到現場浮船吊裝工況環境的制約,它不得不來一次180度“大翻身”,可是已經安裝好的“海豚塔”重達2560噸,高105米,如此規模的大型鋼塔整體翻身在世界範圍內屬於史無前例。

最終,任務落到了中鐵山橋集團中山基地的兩台“巨無霸”身上。經過5個月的準備和模擬,其中包括廣東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中山檢測院對它們進行了3個月的“體檢”,他們把“翻身”180度分解成136個步驟,邊翻邊檢測,動用100多人連續奮戰一天多的時間,才完成了“世界第一翻”。

不留一塊垃圾,保護白海豚家園

在中山的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這當中還有一位“全國勞模”,他雖然不是施工人員,卻對工程的順利推進起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他是201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中鐵山橋南方裝備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監察部部長、港珠澳大橋CB01標項目經理部HSE管理部副部長馬學利。10月23日,馬學利與趙達斌一起從中山出發參加了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確實非常激動,到現在還沒釋懷。”24日,馬學利說。

馬學利從事的HSE管理負責的是施工過程中的人員職業健康、現場安全和環保管理。作為大型跨海通道,安全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由於地處特殊位置,對環保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施工過程中,除了日常的安全維護,馬學利和同事們還經歷了多次颱風的考驗,包括去年的“天鴿”和今年的“山竹”,均未出現險情或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橋建設對環保要求甚高。馬學利說,由於伶仃洋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施工前他們會專門針對白海豚保護對人員進行培訓,並制定了相關保護方案,一旦有白海豚靠近現場,就會停工或適當驅趕。

施工建設這麼多年,港珠澳大橋沒有在海上留下一塊垃圾,所有的固體廢物都按照高標準予以處理,日常垃圾都由工程人員分類背回基地的垃圾站,以實現“零污染”的目標。

相關鏈接:

港珠澳大橋構件有七成系“中山製造”,背後的故事了解一下?

【文字】南方+記者 孫嘉琳

【攝像、剪輯】盧子衡

【攝影】盧子衡 受訪者供圖

【作者】 孫嘉琳 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中山市~中山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