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評論:朱立倫作為國民黨主席,面臨“誠信崩盤”的巨大危機

如果沒有辦法做到“曲突徙薪”、防患未然,也應做到“亡羊補牢”、化解傷害。


道歉有兩種,一種是叫人閉嘴的道歉,也就是事情已定,道歉只是安撫大家的情緒;一種是真心懺悔的道歉,也就是亡羊補牢,立刻修正以前的錯誤,重新出發。


中國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的提名案,鬧得風風雨雨已經一個星期了。在被提名人張善政、黃健庭秘書長及朱立倫主席輪番出面道歉下,國民黨基層的不滿聲音並沒有消停,更令人擔心的是,桃園紛擾所產生的外溢傷害,已再次傷及國民黨在不少選民眼中的形象,危及到全台各地的選情。


無私與誠信是領導人必備的品質。無私是美德,誠信卻是最基本的底線。目前桃園風波中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領導人的這兩個品質受到質疑。


如果能做到犧牲,完全利他而不利己,這種無私是一種美德,我們不要求政治人物如此,但是檢驗世俗的領導者有否無私的最基本標準,就在於他能否創造或維護一個公平的機制並按其行事。“我這是為大家好”不能作為自認無私的理由。誠信的定義更為簡單,即自己說過的話要算數。所謂“民無信不立”,誠信對一個領導人而言更是重中之重。誠信與無私,即為這次領導危機與桃園風波的問題所在。


朱立倫主席曾在去年11月批評蔡英文掌握“六都”提名權,是“民進黨成一人獨裁政黨”,但最終在本次提名作業中,國民黨中央也在學習民進黨,成立選舉對策小組以及提名委員會,也建立“以協調取代初選”的原則。姑且不論國民黨放棄初選是否適當,但是在桃園一局中,黨中央在面對桃園市議長邱奕勝時,曾說過要尊重在地人選;在羅智強加入後,又同意以民調做依據;在提出人選張善政前,也沒有與現有人選進行任何的協調。


桃園風波所呈現的現象是國民黨既無初選,也無協調;沒有公開,也無公平,誠信全無,黨內只有一個機制,就是黨主席說了算。


在民意的強大壓力下,國民黨中央道歉了,但那是安撫情緒的道歉,而非“亡羊補牢”、“知錯能改”的道歉。


要解決當前困境的方法有二。一是目前黨中央的做法,持續安撫情緒,化解不滿的聲音。這個作法呈現的政治文化是“有權者可乾坤獨斷,黨內爭議可用摸頭或給點甜頭化解,制度只是擺飾或是麵糰,高興怎麼捏就怎麼捏”。


另一種方法,是把道歉視為知錯能改的道歉,回歸誠信與制度。由中常會撤銷目前桃園市長的提名,給優秀人選張善政一個整合桃園的機會。讓張善政與目前有意參選的呂玉玲、羅智強,以及其他有意願的黨內同志參加政見發表會,後進行由黨員與民調比例各半、一場公平且公開的初選制度。


現任主席朱立倫當年的“換柱”決策,顯示重新提名候選人對他而言並不陌生,當時也道歉了,但是當年所採行的是前述第一種和稀泥的方法,以致於傷害迄今仍在。


朱立倫主席繼“換柱”後再一次來到十字路口。上次道歉後卻自己上場,但慘敗收場,這次“突襲提名”結果又會如何?但無論如何,朱主席是否認為誠信為必要品德,用什麼樣的解決方式來完成道歉,是對他政治智慧與人格的再一次檢驗。

(本文為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發表於台媒《中國時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