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境內,8萬人“漂浮”在大湖上,沒有土地他們如何生活?

2018年5月,柬埔寨境內的洞里薩湖水面上,一支外國旅遊團正在乘船觀光遊覽。

湖邊,一位戴着白色遮陽帽,身着黃色長袖的母親正在划船,她的腰間安放着一個熟睡的小男孩。

小男孩的姐姐站在船頭,一雙漆黑的大眼睛緊盯着這支路過的觀光船。

這個看起來也就只有六七歲的小女孩知道,憑藉著自己肩膀上掛着的一條活的大蛇,一定能吸引到遊客的注意。

果然,一位遊客端起了相機,把鏡頭對準了她。帶隊的導遊見狀則提醒道:別給她拍照!

不過從相機里還是傳出了“咔嚓”的快門聲。這時,那位母親便把船划了過來……

遊客此時才意識到小女孩是靠拍照來賺錢的,便只好掏錢給了這位母親。

還有的遊客會碰上當地的小孩子,他們會給遊客揉肩捏腳,這時除非遊客表現出堅決的拒絕態度,孩子們才會善罷甘休,否則也得掏錢出來。

像這樣的事情,每年要在洞里薩湖上演無數次,早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一種習慣。尤其是一些成年人,甚至會鼓動自己的孩子,主動向外來遊客索要小費。

這樣的做法無疑會讓前來參觀的人心情不爽,但很多事情有果必然有因。

當地人之所以如此作為,其實多多少少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並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甚至也沒有一個可以找到歸屬感的國家。

在這個位於柬埔寨境內的,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周邊,生活着300萬左右的人口,其中大約有8萬人是沒有國籍的人。

而柬埔寨之所以不給這群生活在自己境內的人開戶口,是因為他們基本上都來自鄰國越南

歷史上,越南與柬埔寨之間就曾多次發生戰爭,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戰況更是尤為激烈。

許多越南人便因為種種原因來到了柬埔寨定居,漁產資源豐富的洞里薩湖周圍,自然也有越南人落腳(註:也有一些正常的人口遷徙)。

柬埔寨對這群人顯然是不歡迎的,而離開了祖國之後,越南也並不打算重新接納他們。

結果這些“柬埔寨越南人”,就成為了沒有國籍、沒有身份,並且長期以來一直無人問津的“黑戶”(註:柬埔寨曾給他們發過公民證明,但政權更迭,證明又被取消了),從此他們只能以湖為居。

洞里薩湖,兩種顏色便是枯水與豐水期的水域面積

湄公河相連的洞里薩湖,在雨季和旱季水域面積相差懸殊,這些依水而居的“黑戶”們便想出了奇特的應對方式。

他們在水邊修建高腳屋,以適應較大的水位落差。旱季的時候房屋就高懸在地面上,人們通過樓梯進出房間,雨季的時候房屋則靠近水面,此時船就成為了出行方式,而有的人乾脆就直接把家安在了船上。

因此人們便稱這些聚落為“漂浮村莊”或“浮動村莊”,在洞里薩湖周圍約有上百個這樣的村莊,有的村莊由於越南人居多,也被叫做“越南浮村”。

生活在“浮村”的人基本上從小就要學會與水打交道,這不僅是生活需要,有時候也是保命技能,因為洞里薩湖上偶爾颳起的大風有可能掀翻船隻。

孩子們兩歲就開始學習游泳,四歲就會划船、捕魚。等到七、八歲時,與水有關的許多技能就要基本上全部掌握,而這也意味着他們的漁民生涯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孩子們需要在岸邊的灘涂地帶捕魚,這是浮村人謀生的主要方式。等到再長大一些,他們就要跟着父母去湖中心捕魚。

如果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有意結為親家的兩家人,就得想方設法為結為夫妻的新人,添置一艘船作為他們的生活工具。

而在結婚的當天,男方要租借一條或多條船隻,組成一個較大的婚禮平台,邀請親朋好友吃一頓飯。

至於教育的問題,在浮村是基本不用考慮的,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

在水上開辦學校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浮村並沒有開辦像樣的學校,而且指望隨時都有可能跟着家人去湖裡打魚的孩子按時上學,也頗具難度。

其結果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勉強算是接受過初等教育,更多的人則完全對學校沒有任何概念。

水上學校

醫療問題同樣不是浮村人擔心的對象,生活在艱苦、落後環境中的他們,平均壽命只有54歲,許多人等不到身體出問題的時候基本上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是平時突發疾病,那麼能否等到救治就得看運氣了。最近的診所或醫院往往都在離湖邊十幾公里外的岸上。

姑且不論這些人是否有錢治病,就是找到一輛靠譜的陸地出行工具,對常年靠船為生的人也並不簡單。

既沒有文化,身體狀況又堪憂的浮村村民,往往只能靠終身打漁為生。但隨着漁業資源的逐漸枯竭,他們也不得不開始慢慢轉型,有的人把魚圈起來進行養殖,有的人在船上養起了豬,還有的則養起了鱷魚。

同時由於旅遊業的發展(註:當地靠近世界名勝吳哥窟),一些遊客也會慕名來到洞里薩附近的浮村遊覽觀光。

但在旅遊業這塊蛋糕里,這群沒有合法公民身份、沒有文化的柬埔寨越南人只能分到非常小的一塊。

他們很少有機會公開從事旅遊業工作,即便是遊客來參觀他們在水上或水邊的村子,20美元的門票也由別人收取。

但現實不會和人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他們對柬埔寨這個國家來說,始終都是外來人,是非法居留的“無國籍者”。柬埔寨可以一時不聞不問,但不代表它永遠不聞不問。

像開頭我們提到的小女孩耍蛇,靠拍照賺錢,已經算是非常“自力更生”的了。

當然,不管到訪的外地遊客對這裡有怎樣的看法,洞里薩湖浮村的人還是保持着自己的行事風格。

他們始終相信,自己的生活會和洞里薩湖的定期漲落一樣,長久地進行下去,而只要生活能繼續進行,至於自己是哪個國家或者民族,已經不重要了。

但現實不會和人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他們對柬埔寨這個國家來說,始終都是外來人,是非法居留的“無國籍者”。柬埔寨可以一時不聞不問,但不代表它永遠不聞不問。

近些年來,柬埔寨政府開始整頓本國境內的非法居留人口,非法居留者必須按照程序和要求,重新向柬埔寨政府遞交申請,否則就只能被遣返出境。

例如在2019年4月的一輪打擊進程中,柬埔寨境內就有7萬多外國人被註銷了戶籍,其中有90%是越南人,身處洞里薩湖周圍的“無國籍”的越南人,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他們需要向柬埔寨政府自願申報戶籍文件,以接受檢查,同時柬政府還會不斷進行清查。如果不符合移民的標準,他們就只能被遣返回越南。

儘管柬埔寨自身的發展狀況不佳,對移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但對洞里薩湖上的越南人來說,這依舊是一道難以跨過的門檻。

然而越南方面並不願意完全接納這群人,越南既把接納被遣返者當成是一種外交“恩惠”(註:柬越兩國關係不好),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利用這個問題給柬埔寨添堵,不斷向柬政府提出各種要求保障權力的要求。

但柬埔寨顯然已經打定主意要清理洞里薩湖,並希望漂浮村莊完全消失。

於是那些尚未被遣返的越南人原有的生活也開始被打破,他們的村莊被解散,所有人都要搬遷到下游新的地方,並且不會得到一分錢的搬遷費用。

從2021年6月份起,柬埔寨又開始着手進行拆除工作,儘管當地村民對此表示反對,但沒有效果。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洞里薩湖周圍的浮村便會趨於消亡,這些沒有國籍的浮村村民們,能否在此之前找到下一個落腳的地方,時間會給出答案。

內容來源:

吳振南 楊丹:《柬埔寨洞里薩湖瓊克里浮村的越南裔船民》,《世界民族》2016年第4期

王曉滿:《真正的洞里薩湖“水上人家”》,《世界文化》2018年1月

相關博客 遊記 新聞 等等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