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聯盟董事長姚明上周證實,本賽季聯賽複賽將採取空場賽會制。新京報記者近日通過多位業內人士,了解了4月底結束的中國台灣SBL聯賽空場舉行辦法以及NBA現行競賽組織標準,並結合CBA慣例為空場複賽順利安全進行提供借鑒。
SBL
複賽
球隊席人數稀少。圖/視覺中國
丨參賽球隊
控制人數做好防護
在全球體育按下暫停鍵時,SBL聯賽於3月25日重啟,至4月30日台啤隊奪冠收官,全程0感染完賽。來自中國台灣的著名籃球媒體人朱彥碩告訴新京報記者,集中封閉管理、控制人員流動、加強防護措施是關鍵,更是CBA複賽的現成經驗。
參賽隊伍的安全必須是複賽的首要考量。在每場有12人大名單的前提下,球隊席非參賽人員要儘可能精減,包括助教、體能師、翻譯、隊醫等。NBA通常一個教練組有15人左右,但比賽時出現在球隊席上的僅為半數。朱彥碩介紹,SBL聯賽複賽期間將每場比賽總人數控制在兩位數,其中兩支參賽隊人員總數不到一半。
CBA規定,每個球隊席擺放由聯賽統一提供的16個座椅,不允許添加其他座椅、凳子,球隊席座椅2米內不允許無關人員靠近。不過,這一規定以往執行得並不嚴格,有的主場設有兩排球隊席,後一排經常出現俱樂部工作人員或球隊成員的親友。空場複賽後,規定好球隊席的座位數,嚴禁無關人員就坐必須執行到位,未進入大名單的球員如無必要可不佔用球隊席。
另一方面,籃球比賽導致館內大量飛沫和汗液,增加了病菌傳播風險。“SBL實行入場登記、測量額溫,換人時會有專職人員為球員用酒精給手消毒,防護做得蠻到位。”朱彥碩認為,這一系列措施亦是CBA複賽後的必要工作。
丨工作人員
非必要崗位可捨棄
除了參賽隊,保證比賽完整和專業,還要靠競賽工作人員。根據統一規則,每場比賽有技術代表1名和臨場裁判員3名。NBA有時會增設1名“替補”裁判,防止意外狀況。CBA半決賽、總決賽等重要場次,也會選派4名裁判前往比賽地,賽前抽籤決定執裁人選,但在特殊時期並非必要,尤其是常規賽階段。
記錄台方面,NBA為8人團隊,負責計時、統計和宣告,CBA規定的編製數為10人:記錄台6人、統計3人、比賽錄像監控管理1人(負責現場視頻回放),明確規定不得超編。朱彥碩介紹,SBL聯賽的記錄台和技術統計工作人員比賽期間全程佩戴口罩,這是營造安全環境的必要措施。
此外,CBA聯賽手冊中還規定了以下必設工作席:比賽監督、新聞監督、安保負責人、競賽負責人共4人,在記錄台左右兩側;CBA公司競賽巡視員、商務巡視員共2人,在記錄台對面或側面,LED廣告管理員操作台和推廣巡視員工作台,在LED廣告機對面或側面。但在賽會制空場比賽的情況下,上述崗位可進行適當縮減,甚至直接裁撤。
涉及贊助商利益,可通過其他形式監督或巡視,而通常被設在與記錄台同一平面的DJ/MC席位和拉拉隊已無必要。現場醫療人員(規定2-4人)、地板清潔人員(規定4-6人)和安保人員需保留,但要控制人數並防護到位。
空場比賽除了沒有觀眾,SBL還謝絕了記者的採訪。圖/視覺中國
丨媒體轉播
CBA擬特邀記者報道
空場比賽讓聯盟和俱樂部承受了票房收入損失,電視和網絡平台轉播成為保證影響力的唯一手段。朱彥碩介紹,本賽季SBL經歷變動,只有5支隊參賽,原本關注度進一步下降。“但因為是全球幾乎是唯一在進行的主流聯賽,重新開打後反而創下了收視紀錄,話題度也飆升。”由此看來,CBA的轉播既要做好工作人員的防疫工作,信號製作質量還不能打折扣。
擁有豐富NBA報道經驗的媒體人黎雙富在專欄中寫道,NBA常規賽的轉播,場內至少配置10個機位,再加解說、場地記者,這其中還分為全國台、地方台和電台等單位,至少又是10人配置。朱彥碩則告訴新京報記者,SBL聯賽轉播團隊的內場人員,連同主播和球評在內,控制在了15人左右。
CBA各播出平台的解說通常不在現場,新京報記者通過一位電視台同行了解到,一場普通的常規賽,場內轉播人員包括攝像9人、現場導演1人、攝像助理2人(非必需),另有少於15人的團隊在轉播車內工作。
空場比賽除了沒有觀眾,SBL還謝絕了記者的採訪,據傳NBA複賽後同樣計劃不對媒體開放。而據新京報記者了解,CBA聯盟早些時候的複賽方案中,擬邀請版權方網站和部分中央、國家級媒體前往比賽地採訪報道,所派記者實行統一封閉管理。
空場比賽會讓球員感到不適應。圖/Osports
丨現場氛圍
空場或將影響發揮
CBA聯盟此前計劃在青島和東莞舉行賽會制比賽,兩城市均有數座大型體育館,但都存在距離分散不便集中管理的問題。為複賽提高效率,不排除一天多場比賽,甚至在同一時間段的安排。這樣一來,大型體育中心的主館+訓練館/熱身館成為可行性最大的方案。
相比之下,SBL季後賽被安排在一私人籃球中心。朱彥碩介紹,那裡是中國台北隊的集訓場館,平日也向籃球愛好者開放,館內不設看台;而且由於聯賽關注度小,球員也適應了鮮有觀眾。
然而,球迷是籃球比賽現場氣氛的感受者和製造者,當球館看台空無一人,場上隊員都會感覺到不適應。不少造訪過五棵松體育館的CBA球員都談起過,比賽日上午訓練時的冷清與賽前看到球迷填滿座椅、環境逐漸熱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正投入比賽後或興奮或緊張,都需要一些時間去調整、適應。
球員習慣了在不同球館和球迷間切換,卻可能一時難以習慣在沒有觀眾的場地打正式的CBA比賽。這樣一來,複賽地的球館環境將是個挑戰。如果在訓練館比賽,會有種打內部教學賽的錯覺;另一方面,正規球館的看台越空蕩,球員或許越發感覺陌生,難以打出應有的水平。足球界為“空場不空”想出了看台上放假人和場內播放人聲等主意,CBA同樣可借鑒,盡量為各隊提供公平的比賽環境。
新京報記者 劉晨
編輯 王希翀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