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龍港市舥艚片區,一股海腥味撲面而來。對於向海而生的舥艚人而言,這個味兒已經滲透進了每一個毛孔。“聞着它才能下飯。”漁民郭願忠笑着告訴記者。
舥艚古稱“琶槽”,因此處有避風港,與琵琶山島隔海相望,相傳其地築有柄型水道,注入東海而得名。舥艚坐擁國家級中心漁業碼頭,港口常年駐停大小漁船700餘艘,2019年漁業總產量達4.77萬噸,產值達3.8億元。
“蛟龍出港,港在舥艚。”接受記者採訪時,舥艚片區黨工委書記黃昌堯的開場語寥寥數言,卻內涵十足。
黃昌堯介紹,龍港“撤鎮設市”,開啟了城市新時代,也讓古邑舥艚處處散發著奮進的力量。舉好“黨建引領”紅旗幟、開啟“基層治理”新模式、圍繞“一港三帶”發展藍圖,一個嶄新的舥艚正在呼之欲出。
眾籌眾議共治共享
打造舥艚特色基層治理模式
因改革而生、伴改革而長的龍港,在新型城鎮化改革中一路前行,向海而生、 因海而興的舥艚,也不斷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層治理模式。
道路發生交通事故,大家會下意識聯繫交警部門,但在茫茫大海中,一旦發生糾紛事故怎麼辦?此時,舥艚片區的漁船社會化管理便能發揮關鍵作用。
近日,兩艘漁船在舥艚附近海域發生碰撞,造成一名船員受傷嚴重,出事漁船立即將情況向龍港惠利漁業專業合作社報告,合作社第一時間協調指派附近漁船前往救助傷員,之後再組織出事漁船所在社區代表等進行調解,最終令雙方達成了賠償協議。
據悉,舥艚港口大小漁船有700多艘,各大漁業合作社就是它們的“娘家”。惠利漁業合作社社長林聖奔告訴記者,漁業合作社是漁民們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組織。他們通過引進智慧漁業平台等現代化手段,對旗下210艘漁船進行安全生產監管、船位平台監控、漁船編組編隊、安全救助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實現漁船作業的規範有序。
除了海上,舥艚片區還將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向各個社區滲透。三園社區為解決建設資金問題,發動居民籌資籌勞,幾年來籌資300多萬元;在建設過程中,社區幹部通過走訪、意見箱、網絡投票等渠道讓社區廣泛參與決策;社區還邀請熱心居民參與基礎設施維護和修繕,形成了自行管理自行維護的長效機制。
同時,海鷹應急救援中心等社會組織還在該片區海上應急救援、防疫巡查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黃昌堯表示,舥艚將牢牢把握龍港改革發展精髓,強化網格團隊職能,全面精耕網格,同時突出“片區營造”概念,加快片區“雙創”服務平台建設,活態傳揚舥艚特色文化品牌,架設“眾議眾管共建共治共享”有序參與新平台。聚焦平安建設難點問題,力創金牌調解室、平安善治社區等品牌,積極探索舥艚特色的基層治理創新體制機制。
發展“一港三帶”
為新時代龍港發展畫龍點睛
舥艚歷史悠久,據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時的《元豐九域志》載,“平陽有前倉(錢倉)、巴槽(舥艚)、泥山(宜山)三鎮,瑞安有瑞安、永安二鎮,樂清有柳市、封市(虹橋)二鎮。各鎮設有場務,收取商稅”。依此來看,舥艚距今至少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
千年舥艚,如何讓人們感受漁雁情,唱響漁光曲?藉著美麗鄉村建設這一契機,三園社區精心雕琢了一派“漁夫傳奇”的場景:一幢幢粉牆瓦黛錯落有致,牆體上繪滿色彩斑斕的海水、魚蝦、帆船、椰樹,文化大禮堂、民俗館、古船、鐵錨等坐落於村中,各種樹木,花兒,鵝卵石、景觀小品布滿全村,宛如來到一座特色鮮明的海洋主題公園。
未來舥艚的璀璨景象,遠不止於此。黃昌堯表示,下一步,他們要發揮“山、海、房、地、文、產”的資源優勢,重點做好“一港三帶”發展的文章。
“一港”就是美麗漁港,將進一步依託港區發展,着力推進碼頭錨地建設、港口科學化治理,大力發展“藍色港灣”、“漁港經濟”;“三帶”則是濱海鄉村振興示範帶、文旅休閑帶、美食民宿體驗帶。
“濱海鄉村振興示範帶”要重點打造龍舟基地、東魁河公園、九龍河生態河道治理,沿線社區立面改造、黃都石橋修繕、舥艚水閘的綠化工程等。全力推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充分整合資源,促進農房集聚,改建各社區住房面貌,着力形成現代化都市雛形;
“文旅休閑帶”是要充分把握舥艚歷史悠久的特點,挖掘舥艚水閘人文,打造“抗倭”文化,開發紅色軍旅基地,營造海洋島嶼旅遊項目等;
“美食民宿體驗帶”是用好數十個美麗庭院資源,再添建設“海鮮一條街”,開發集鄉情民宿、海鮮美食、山珍美味、民俗活動於一體的體驗帶。
“舥艚一定能為新時代龍港發展畫龍點睛。”黃昌堯說,通過“一港三帶”,可以激啟舥艚“漁業經濟”、“田園經濟”、“月光經濟”,發揮田美水綠的環境優勢,描點成線鋪開全域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