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人的故事 l 癲癇專家吳立文的為醫之道

用一顆淡泊心守住一顆濟世志

有的人天生長着翅膀,卻依然選擇用腳前行。吳立文教授出身書香門第,一個被上天眷顧、天生做學問的家庭,家中曾有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家學淵源,以讀書為有福。吳家的家訓有一句話:有福才能坐讀書,成才未可忘憂國。

吳征鎧(院士)、吳征鑄(戲劇家、文學家)、吳征鑒(寄生蟲病專家)、吳征鎰(院士)

父輩吳氏四傑都是大家學者,家庭帶給他的最大財富是完整的人格、獨立的思維和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老伴說他什麼都不爭,日本老師說他沒有野心,他懂得在喧囂的時代如何保守自己、心無旁騖,專註地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吳立文教授師從我國臨床癲癇及腦電圖學奠基人馮應琨教授,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的13年里,近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學習,其中兩次赴日本靜岡、東京,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91年,吳立文教授參加了在日本靜岡舉行的國際抗癲癇聯盟亞洲、大洋洲事務委員會成立大會,是中國大陸最早加入癲癇國際組織的神經科醫生之一。這使他從一開始當醫生,便站在了國際化的起點,專註地學習和研究癲癇,在那個時代,他成為協和醫院為數不多專註癲癇的神經科醫生。

讀懂腦電圖才能更準確地診斷癲癇

吳立文教授一生看得最多的圖就是腦電圖,他在國內較早開展常規及長時間錄像腦電圖監測,通過系統觀察和分析,總結不同類型癲癇發作時臨床及腦電圖特點,極大提高了腦電圖對癲癇診療的陽性率。他還依據最新國際分類,對中國的癲癇患者進行了癲癇綜合征層面的分類,使癲癇得以個體化治療,大大改善了預後和療效。

為了更深刻地了解腦電圖,他繼承了馮應琨教授的做法。他要求學生不僅會讀圖,還要會做圖,協和醫院至今保持着由醫生自己出腦電圖報告的傳統。

協和醫院神經內科金麗日醫生說:“我們是站在他背後看腦電圖長大的,經常一站就是大半天。

曾經跟隨吳教授學習、現北京天壇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邵曉秋說:“我們腦電圖的訓練是從安放電極開始,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去做,一張圖一張圖去讀。”

身體力行 推動國內癲癇治療發展

他深知多學科合作才能更多的診斷和治療癲癇,他致力於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多學科合作平台,推動和籌劃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癲癇中心,把多學科診療的國際模式引入中國。這顆帶着國際化基因的種子,通過學生和300多名前來進修的醫生播撒到全國各地,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癲癇病的規範化診療,至今很多基層醫院的癲癇診療還在採用協和模式,為中國的癲癇規範診療與國際接軌做出了貢獻。

作為內科醫生,對藥物難治性癲癇,他較早地提出部分患者可考慮在綜合系統術前評估的前提下,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他明白手術刀對患者的作用,也理解外科醫生的巨大風險。為了提高定位致癇區的準確度,提高手術效果,他在國內較早引入了包括核磁共振海馬成像技術,Wada試驗及發作期SPECT檢查。

協和醫院神經內科金麗日醫生回憶當時的場景時說:“二十年前條件比較差,當時進行術前評估的時候,我們經常推着能夠播放發作腦電圖的設備到病房去,和神經外科影像科醫生進行多學科的術前評估。”

幾個人的規範化診療只能讓有限的患者受益,而推動一個學科才能讓全中國的患者受益。作為CAAE腦電圖及神經電生理分會的首屆主任委員,知人善用,扶植有能力的年輕人,全力推動全國範圍的腦電圖專業培訓和水平考試。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劉曉燕醫生說:“吳立文教授是我的校友和學長,28年前我是第一次到協和醫院來,向吳教授請教有關腦電圖方面的問題,當時他就給我們非常耐心的指導和解釋。協會的腦電圖分會成立8年來,在吳立文教授的領導下,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在這個平台上我們想做的很多事情,吳教授都給予無保留的支持。”

言傳身教

吳立文教授作為一名導師,言傳身教地培養青年癲癇醫生,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培養廣泛的興趣、發揮創造力,如今大多數學生都已成長為我國抗癲癇事業的中堅力量。

吳立文教授和他的學生

吳立文教授說,“我覺得學生的路是支持出來的,是引導出來的,也是我們鼓勵出來的”。

“我只想當一個好醫生,同時希望年輕的醫生有愛心、有耐心和恆心,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探索者,是講誠信的社會人,”他的言傳身教一直影響着他的學生們。

2012年,吳立文教授成為第二位獲得亞洲、大洋洲癲癇傑出貢獻獎的中國醫生。榮譽是對他的肯定,但是吳立文教授一直都保持着為醫之初的那顆淡泊心,他說:“作為醫生,問好一個病史,就是完成了一半的診斷。臨床第一,所有的檢查和研究都是為臨床服務”。

從醫多年的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一個目的:給患者看好病,當一個好醫生。

吳立文教授在北京尤邁醫學診所

癲癇疾病門診是尤邁診所的特色專科門診,由吳立文教授領銜。他對於癲癇及各種發作性疾患、難治性癲癇術前評估及術後隨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領銜國內頂級癲癇病專家團隊為患者提供服務,團隊成員還包括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三博腦科醫院的多位著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