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讓我們一家三口“雲團圓”

文/一泓清水

春節前的一段時間裡,由於個別地方疫情防控不力,致使部分地區出現了疫情反彈,正是因為局部地區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疫情,才催生了“就地過年”這個新概念。

進入臘月,我就在微信上問遠在外省某省城做生意的妻子,春節能不能回威海,第一次的回復是,國家政府倡導就地過年,現在還沒定下來,過幾天定下來再告訴你。

十幾天後,妻子主動發來看信息,明確告訴我不會威海過了,一方面因為疫情的關係,當地政府提倡就地過年,另一方面,她們的生意越過節越忙,團隊的人都在當地過節,節日期間,由當地的團隊成員做飯,大家一起吃,實施AA制。並且還說女兒也不回威海。

妻子給我提供了兩個過節方案,一是回濰坊鄉下老家陪父母過,二是去高區妻侄女家過。考慮到疫情,又考慮到為父母過生日已回老家兩次了,就選擇了響應政府就地過年的倡導,到妻侄女家去過春節。

女兒在天津工作,年前,天津局部突發疫情,按照當地管控措施,外來人員入津實施嚴格管控,當地人更不得隨意離津,女兒不回威海過年我能理解,也積極支持。

另外,女兒在單位是重要骨幹,工作繁忙,還要參加單位節日值班,她是黨員,節日期間要帶頭到抗疫一線值班,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新近談的一男友,節日期間,他也在天津工作地不回老家,這樣的話我能理解。這些年,妻侄女沒少得到我們的幫助,也可以說有恩於她們,一直說要好好報答我們,當妻子提出讓我到她家過春節時,她們兩口子是一百個贊成,從臘月二十九過去,到初五中午吃完餃子後返回,正好六天。

作為長輩的我,吃住在他們,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節日生活,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她們的“孝心”。

過節期間,我們一家三口時常視頻聊天,分享着各自“家”的美食,享受着“雲團圓”的天倫之樂,沒有一點孤單感。

其實,節日期間享受“雲團圓”的不只是我們一家,那些外出打工響應政府就地過年的人員,不都是在外地與老家人“雲團圓”嗎!在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下,讓每一個就地過年的外地務工人員,都體驗到了“家”的味道。

就地過年雖說是非常時期的一個新舉措,說不定,隨着人們對這一新概念的接納程度越來越好,慢慢會變成一種過節常態。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度融合發展,必然會使人員流動越來越密集,就地過年,既減輕了春運壓力,又有利於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從而也會改變人們傳統的節日團圓方式,可謂一舉多得。

壹點號 石志新(筆名一泓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