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天下:在這裡感受中國古建築的精緻繁複之美——三原|城隍廟

據說三原是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南臨西安,北靠銅川,西依咸陽,東距閻良,地理位置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正因為地勢四通八達,歷史上三原出了不少人才,比如說唐代名將李靖、民國政要于右任,都是地地道道的三原人。

當然,三原還是風水寶地,唐朝的三個皇帝把自己的陵寢選在了三原。三原真可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餘年歷史,規模龐大,建築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

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

城隍廟古建築群以均衡對稱的正統方式把樓、殿、廊、廡亭等四十多個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

全部建築琉璃蓋頂、雕樑畫棟、結構嚴謹、肅穆壯觀,有“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的美譽。

城隍廟的正門前建造一座十二米高的歇山牌坊,坊額上書“威靈昭應祠”坊上木雕“龍戲珠”、“鳳還巢”、“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博大雄渾。

牌坊北面是城隍廟山門,高15米,又稱“八卦懸頂無梁門”,因無梁檁,由十根明柱支撐,因在懸柱和八組斗拱方位上雕繪着太極圖和八卦符號而得名,大門通內的中軸線上有三米寬青石路貫通南北。

山門內東西兩邊是牌廊,鑲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書法飄逸,雕刻精湛,故有“三絕碑”之稱。

向北的第三道木牌坊,上書“陟降在茲”,下雕有“堯王訪賢”、“岳飛趕考”、“李白醉寫”等典故,形象生動。

向北的第二道石牌坊,額上石刻“明靈保障”,豎扁上刻“監視”二字,額坊上雕着“十八學士登贏洲”、“三顧茅廬”等典故,造形典雅,雕刻別緻。

位於中院的第四道木牌坊,是全廟最大的一座,上刻“明靈奠佑”,坊上斗拱重疊,奇巧精密,木雕滿棱,有“八仙過海”、“圯橋納覆”、“女媧補天”等典故,昂頭上雕刻着58個童子,形制俊秀各異。

中院兩邊的鐘鼓二樓,高均為14.5米,為三重檐十字歇山式建築,樓體承托在十二根明柱上,上有三米琉璃“高明”,挺拔醒目。

昂頭上木雕着龍、鳳、獅、象等,整體莊重,結構嚴謹,造形典雅。

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獻殿組成的大殿群體,整體高15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獻殿內巍座着6米高的城隍神巨像和四大天王塑像,拜殿內陳列着20幅反映十殿閻君、十八層地獄廟藏畫。

整個大殿基高1.2米,東西分別立有洪武二年明太祖敕建城隍廟的大明誥命石碑和明萬曆年間鐵鑄的焚紙樓。

東西陪殿和大殿建築相輔成趣,雄偉壯觀。

最後面是寢宮,面積697平方米,由門、亭、廊、殿、樓組成並以厚牆密封,雕壁鏤花,琉璃蓋頂,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