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10萬級家轎中的熱門選手,基於方舟架構打造的長安逸達有着不錯的購買吸引力。新車內外飾相當體現設計感,配置水平和駕乘空間在同級當中也皆有着不俗表現,關鍵新車頂配車型的價格都不到11萬,性價比出色。那麼作為一檯面向家用市場的車型,長安逸達的實用性表現如何?此次就為您帶來《2023款長安逸達日常實用性測試報告》。
測試車輛:長安逸達 2023款 1.5TGDI 自動旗艦型
官方指導價格:10.79萬元
一、功能性配置測試環節
測試車型的一鍵啟動按鍵位於方向盤右後側,位置顯眼,按鍵面積大,就算第一次駕駛這台車型的朋友,也能一眼發現它的位置,日常使用非常便捷。
測試車型的後備廂開啟方式支持車外按鍵、遙控鑰匙以及感應開啟三種,並不支持車內開啟。值得一提的是,後備廂開啟按鍵和車尾品牌標識融合在一起,第一次使用的朋友需多多注意。而感應開啟並非主流的腳踢模式,只需帶着鑰匙距離尾門1米左右等待2-3秒,尾門便能自動開啟。
測試車型機艙蓋的開啟開關位置位於駕駛位前部左下方,開啟時需要拉動車內開關(一下),然後從車外將機艙蓋前端的鎖銷解除,抬起機艙蓋即可。測試車型的機艙蓋採用手動支撐桿支撐,雖說機艙蓋不算重,但單側支撐桿的穩定性一般。
對於消費者來說,門檻離地高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上下車便利性。根據實測結果來看,測試車型的門檻離地高度為360mm,駕乘人員日常上下車較為便捷。
二、舒適性配置測試環節
座椅方面,測試車型沒有配備座椅記憶功能,而且僅主駕座椅配備了加熱功能,日常使用舒適性表現一般。但考慮到其不到11萬的售價,倒也在情理之中。
在主駕駛座椅測試中,測試車型的駕駛座椅最前端和最末端之間的距離為240mm,座椅可調節行程在測試過的同級別車型中處於中上游水平,能適應不同身材乘客的坐姿。
多功能方向盤支持手動上下和前後調節。經實測,方向盤上下可調節角度為8.2°,前後拉伸距離為40mm,兩項測試結果均處於同級平均水準,能夠適應不同身高的駕駛員。
測試車型後排兩側座椅配備了可上下調節的頭枕,填充物柔軟度適中,頭部枕靠舒適性不錯。第二排中間座椅頭枕為固定設計,相較兩側座椅,乘坐舒適性受到一定影響。
測試車型前排中央扶手的面積適中,且表面採用軟性材質包裹,觸感柔和。不過中央扶手不支持前後移動和角度調節,駕駛員在坐姿正常的情況下,手肘也無法枕靠在上面,舒適性有欠缺。
三、多媒體配置測試環節
車載USB接口及車載電源方面,實測車型共配備了2個Type-A接口(前排1個、後排1個),數量和兼容性略顯不足。
此外,我們也對USB接口的電壓與電流進行了測試。後排接口的電壓和電流都高於前排,充電功率顯然後排USB接口更高。另外,測試車型僅中控台下方儲物空間內配備有一個12V電源接口。
隨着如今智能車機愈發普及,越來越多的車型都配備了智能語音助手。對於“智能語音系統”,我們通過以下四段固定話術,來評判語音交互系統在語音識別率、反應速度以及可控制功能等方面的表現。
1、我有點冷/我有點熱
2、打開車窗/打開主駕車窗/打開天窗
3、我要聽“XXXX”(歌曲名)
4、我要去倫洋大廈
經過實測,測試車型的智能語音系統能夠全部識別,並進行上述功能操作。這套語音系統的響應非常快,對於可支持的功能,執行迅速。
四、空間配置測試環節
作為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空間測試方面,在此前的試駕文章《緊湊型家轎新選擇 試駕2023款長安逸達》,我們已經對其乘坐空間進行了體驗,而此次將從日常生活中接觸同樣較多的儲物空間及其便捷性等方面進行評測。
對於車內使用空間的測試,只針對前排觸手可及的空間,不包括手套箱、中央扶手箱等需要開啟的空間。測試方法是將以下固定物品全部放置在前排的各個儲物空間內,通過固定物品的放置情況來判斷車輛儲物空間的表現。測試選定的固定物品為:2瓶常規大小的礦泉水、1部大屏手機、1支口紅、1個挎包、1副墨鏡、1把摺疊雨傘以及1包常規尺寸的抽紙。
經實測,固定物品當中除墨鏡外,均能合理地放置到測試車型前排的各個儲物槽內。比較有驚喜的是副儀錶台下方進行了掏空處理,留出了巨大的儲物空間,對於放置挎包這樣比較大件的物品非常合適。唯一遺憾的是,車內沒有單獨配備眼鏡盒,墨鏡僅能隨外包裝盒放置在門板等儲物空間內。
測試車型後備廂的開口夠大、內部縱深出色且空間較為規整,整體儲物能力讓人滿意。而且後排座椅支持整體放倒,能進一步拓展儲物空間。
對於測試車型後備廂的基礎數值,我們也進行了實測,開口長度為510mm;開口寬度為1090mm;後備廂進深為1100mm;後備廂地台與內部車頂的垂直高度為480mm。
五、安全配置測試環節
在車輛前、後方視野測試中,車內所有座椅均已調整至最低狀態,所測出的數據與駕駛者正常使用時均有一些偏差,僅供參考。
在測試前方視野環節,我們採用高70cm的樁桶作為參照物,隨後調整車距,直至在主駕駛位可以看到樁桶上沿。經過測試,樁桶與車頭最終測得的數據為1.4m,在測試過的同級別車型中處於上游水平,車頭視野非常開闊。
後方視野測試中,依舊將樁桶固定擺放,隨後移動車輛直至可以觀察到樁桶上沿為止,後方視野所測得的距離為17.3m,處於同級下游水平,視野盲區較大。
外後視鏡視野範圍測試時,首先讓測試人員分別站在左右後視鏡垂直10m處,隨即開始向左右兩側移動,直至出現在兩側後視鏡最外側邊緣為止,測出其橫向距離。隨後通過公式計算,便可以得出後視鏡視野範圍的夾角角度。角度越大則後視鏡視野盲區範圍越小,反之則後視鏡視野盲區越大。
測試車型雖然左右外後視鏡均未採用雙曲率鏡片,但得益於鏡片面積較大,實測左右外後視鏡視野範圍分別為27.5°和19.3°,均處於同級中上游水平,日常駕駛能夠對左右兩側路況有良好的判斷。
在測試過程中,後駐車雷達在1.35m可以感知到後方物體,雷達功率出色。參考往期測試經驗,持續蜂鳴階段越接近0.25m則越貼近日常使用習慣。從實測數據來看,測試車型持續蜂鳴提示距離為0.25m,和測試經驗值一致。令人有些遺憾的是,本次測試的車型沒有配備前雷達。
測試車型配備了360度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盤功能,屏幕當中能顯示四個不同視角的影像,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到車輛所處位置、前後方以及兩側範圍內的周邊景象,同時還帶有倒車輔助線,日常泊車便利。另外,影像清晰度以及鏡頭畸變控制都能讓人滿意,實用性出色。
車輛在日常使用中,經常會遇到轉彎或者掉頭的情況,這個時候車輛的轉向靈活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了解愛車在原地掉頭時所需的路面寬度,能做到心中有數,從而避免剮蹭等危險情況的發生。經過實測,測試車型原地掉頭的最小路面寬度為10.6m,在測試過的同級別車型中處於下游水平,日常掉頭需要多多注意,提前預留餘量。
車內拉手對於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很有必要,而且對於乘客在顛簸路面的乘車安全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測試車型除了主駕車門上方未配備拉手,其餘三個車門上方均配備車內拉手,屬於目前主流配置水準,實用性表現較好。
總結:長安逸達的價格雖然“入門”,但整體產品力表現卻達到了不錯的水準。通過實用性測試可以發現,長安逸達在多媒體、空間以及安全性測試環節都有着讓人滿意的表現,尤其是對於駕駛員語音指令響應尤為迅速的智能語音助手,令人印象深刻。不足之處是較大的原地掉頭路面寬度,對駕駛靈活性有一定影響。總的來說,在10萬級轎車當中,長安逸達有着不錯的產品競爭力,但想要持續斬獲目標用戶的購買決心,補齊短板,優化提升體驗,是目前最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