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創演的高甲戲《大稻埕》將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亮相,以線上展播的形式進行展演。
今天,廈門文旅通·廈門很文藝專欄A萌君帶你走進這部以“小家”折射“大時代”的高甲戲。
何為“大稻埕”?
大稻埕位於台北,是閩南移民開發的碼頭,19世紀後期成為台北經濟中心。這個連接兩岸貿易的碼頭與長街,成為早年台灣移民社會的一個縮影。
1895年,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隨着日本人步步緊逼,殺戮的血腥逐漸瀰漫台島上空……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大稻埕郊商會長林天來和三個兒子選擇了各自的道路。與其苟活,不若抗爭!
“咱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倒姓氏被改。大稻埕,易水寒,天地義軍震敵愾。挺直腰桿,抬起頭來。啊——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
城隍廟前的始政儀式上,林天來拉響了榴彈,轟然巨響彰顯着台灣民眾的抗日決心和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高甲戲與“金蓮陞”
高甲戲《大稻埕》並未着力勾畫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一個家的分崩離析,折射台灣風雲突變的歷史,尋找那個時代的精神筋骨,細微之處見真情,既符合高甲戲戲曲特徵又賦予當代意蘊。
高甲戲《阿搭嫂》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孕育於明末清初,起源於閩南民間陣頭“宋江陣”,因以扮演梁山好漢和以演宋江故事為主,早期稱為“宋江戲”。清中葉之後宋江戲藝人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形式,突破專演宋江戲的局限,發展成為文武合演的“合興戲”。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清末始稱“高甲戲”,清末民初高甲戲迅速發展,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地區、台灣地區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
金蓮陞高甲劇團簡介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前身是“天福興”高甲戲班。1931年取兩岸創始人故鄉首字:“金門”之“金”字、同安蓮河之“蓮”字,綴以吉祥寓意之“陞”字,得名“金蓮陞”。
高甲戲《阿搭嫂》
“金蓮陞”一登舞台,即成閩南僑鄉及東南亞僑居地馳名的高甲名班,時稱“五虎班”,後又有“龍班”之譽。1953年,該班在廈門接受民主改制,正式命名“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劇團多次晉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赴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我國港澳台地區交流演出不斷,深受群眾歡迎。
9月26日19:30
高甲戲《大稻埕》
將作為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
通過文旅中國雲演播、學習強國
進行線上演播
廈門文旅融媒體
視頻號、微博、抖音號同步直播
記得和A萌君一起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