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句台詞,“消防員要不是最偉大的工作,那什麼才是?”那些隱藏於寧靜祥和背後的災難,水火無情。然而面對天災人禍,永遠有不勝枚舉的英雄,不避湯火,身先士卒。
電影《烈火英雄》,故事並不複雜,講述沿海城市油罐區發生火災,消防官兵眾志成城,誓死以生命捍衛國家與人民的財產安全。片中的英雄,有血有肉,既有令人敬仰的一面,亦不乏弱點跟缺點,他們跟普通人一樣,面對生活帶來的困惑與迷茫,同樣會表現出脆弱的一面。整部電影的情感線,實則為主演黃曉明扮演的江立偉的自我救贖——曾任消防中隊長的他,在之前的某次救援行動中,因其疏忽而導致隊友死亡,患上PTSD,即“創傷後應激障礙症”,並就此深陷夢魘不可自拔。之後被調離至日常任務。影片中的幾個關鍵點,均圍繞江立偉展開。
接到指示,消防員即刻奔赴,到了現場發現火情遠比想象中嚴重,已經有人被大火吞噬。不遠處的汽車被強大的爆炸氣流掀翻,居民樓頃刻塌崩,大火已蔓延至附近海面。而儲量十幾萬噸的巨型油罐,高危化學品罐,小油罐,星羅棋布。如若引爆,後果不堪。留給消防員的時間一分一秒減少,數千萬條生命亡在旦夕。危如累卵之際,消防員就站在幾米開外進行滅火,等同於站在隨時會爆炸的炸藥桶旁。
搜看十年前的現場視頻,耳畔風聲水聲與火焰爆裂之聲彼此混雜,人們的呼喊聲給如同黑龍般的濃煙吞噬,淹沒,我的心跟着揪起來。這種震撼不同於觀影時的心態,感動來得實在且自然。感恩和平年代裡一直有那麼多的無名英雄,堅守於至暗時刻守護蒼生,以生命的付出換得今日的幸福和諧。影片尾聲,最關鍵的環節在於關閥門,還剩最後一個閥門沒關,而執行此任務的人無疑有去無回,死亡毫無懸念。誰去?黨員江立偉義不容辭衝上前,而此時他的兒子哮喘病複發正急需送醫。重重危機,情節緊湊到令人窒息。江立偉沖向火海的瞬間,杜江扮演的馬衛國問他,心裡最想什麼?他說,“就想完成任務,活着出去見我老婆孩子……”
電影只有固定於某一個突發且特定的事件上,觀眾得到的感動是真實的。雖然極其短暫,但將原著小說里的灰色調,以及對事件發生以後人性的種種複雜性,通過鏡頭,使其更細微具體,精神的力量得以無限延伸。而電影背後的內容,無疑將會成為一種激蕩。意義更為深遠。
我一直認為“悲壯”更勝於“壯烈”。電影相較於文字表述,平面的力量遠不及視覺衝擊來得猛烈。黃曉明被炸飛的一刻面帶笑容,而江立偉的救贖之路獲得圓滿。當力透紙背的壯烈有了色彩,帶來美感,且更具蒼涼,畫面對照直指人心,給觀眾的心理刺激遠大於啟發與說教。
時代日新月盛,事件會隨時間的推移,被人們慢慢遺忘。英雄的身影會成為牆上的一張照片。然而他們註定是這一個特定時代里被人銘記的人。電影是一個休止符,也正因如此,才讓躋身於電影圈多年的一代英俊奶油小生黃曉明,憑藉扮演電影《烈火英雄》中消防隊長江立偉一角,一舉摘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