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2023年07月05日19:36:11 熱門 1029

涪江江水抱山流,淡煙喬木是綿州。地處西南一隅的綿陽,為何能以科技創新能力在眾多的地級市中脫穎而出,吸引眾多海內外企業的目光?或許從一組數據中可窺探一二:綿陽“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160家增加到440家,數量穩居四川省第2位;國家科技中小企業從800家增加到1375家,數量穩居四川省第2位;國省重點實驗室達到29家、增加4家,國省工程技術中心達32家、增加14家,國省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4家,增加39家。強大的科技實力,根植於本土的創新基因,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打造的科技創新鏈條,正是這其中關鍵的一環。


明思路,聚合產學研構建“資源庫”

應該說,綿陽這座城市的科技資源十分得天獨厚: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燃氣渦輪研究所等國防院所在內的18家國家級研究機構,28名“兩院”院士,14所高等院校,近190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工程中心,以及23.7萬各類專業技術人才。


正是擁有這些資源優勢,為綿陽的科創之路打足了“底氣”。


不過,綿陽很快發現,很多國防科工技術需求在民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但因為企業對接難、協調難等原因,導致很多成果難以落地。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2012年,工研院的成立給予了一個“最優解”。綿陽市委、市政府在工研院成立之初便對其職責進行了明確:“工研院要以項目為核心,遵循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支撐、市場運作、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原則,擔負起科技資源、科研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整合、組織、促進、中介、孵化等職能。”


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 天天要聞

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大樓
從更深層次講,便是真正使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綿陽落到實處。
方向明,思路定!從那一年開始,工研院“連橫合縱”,通過積聚人才、科技、資源等要素,為促進軍民融合培育富饒的土壤。
要“輸血”便需要“造血”。工研院組建了以院士為主任的專家委員會,設立高級職稱超140人的專家諮詢庫;集聚清華大學、中物院、長虹集團等技術力量,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打造智囊團隊。
正是大批人才的集思廣益,讓工研院的發展思路漸明。一大批聯盟平台的成立,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企業的參與。
吸納會員單位108家,組建中國(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建立了智能製造組、區域聯絡處、綿陽孵化器合作組織等3個分級協同服務體系。

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 天天要聞

關於孵化項目的交流

在檢驗檢測領域,工研院運用聯合創新模式,聚集21家科研院所、企業和專業機構等,組建了中國(綿陽)科技城檢驗檢測聯合體。
人才聚集、聯盟平台及其分級體系的打造,為工研院帶來了大量的項目。
檢驗檢測聯盟成員單位所組成的聯合體,先後承擔了綿陽市交通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系統(二期)項目、三台縣17個麥冬種植鄉鎮的麥冬干品檢測和土壤多效唑檢測等多個項目,為企業計量標準、產品檢測、測試認證提供了技術支撐。
工研院連續4年負責科博會參展項目先進性評審,累計評審1400餘家企業近6000個參展項目;承接“促進民營企業建立現代管理制度”項目,承擔國省市項目36項,爭取到項目資金3000餘萬元。開展麥斯威爾、中物院久遠創新中心等成果轉化評估評價;論證“20萬噸耐磨特種材料產業化基地”項目落地建設的可行性。
經過多年發展,工研院的聲名遠播,從綿陽走出四川,從西南走向全國。至今為止,工研院已獲得國家科技創新進口免稅資格,並先後斬獲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國家製造業“雙創”試點示範平台、國家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等5個國家級平台稱號,獲評四川省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4個省級示範平台稱號。

破難題,“再研發”攜手軍民促融合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營運。這一消息,不僅讓四川華立安公司董事長孫建華欣喜不已,同時在工研院也是一片歡騰,因為由工研院支持轉化的“黑科技”——華立安公司的甚低頻生物感應探測技術,被成功用於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人工島海關圍網生物感應周界報警系統,同港珠澳大橋一道交付使用。


“我們的成功離不開工研院的大力支持!”回想這件事情,孫建華對此深有體會。


甚低頻生物感應探測技術可實現人體接近警戒區域的非接觸報警,誤報率極低。這項技術優勢明顯,市場定位獨特,但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技術和市場推廣,是孫建華一直思考的問題。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建華參加了工研院的一個活動,了解到工研院能為企業搭建各種與市場對接的平台,便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帶着項目來到工研院。工研院仔細聽取了他們的情況之後,推薦他們“民參軍”,在軍用產品市場拓展客戶。


隨後,甚低頻生物感應探測技術被納入工研院“再研發”體系,很快就接到了來自軍用領域的訂單,同時還促進了他們民用市場的拓展。不久,工研院與其聯合申報的《甚低頻感應入侵探測器技術》標準,被公安部立項並發布為行業標準。正是成為“行業標準”這關鍵的一步,使他們成功供貨港珠澳大橋,並成為該項目中唯一的民營企業供應商。


“面向市場的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處在技術轉移鏈和價值轉移鏈的連接點上,處在供給側標準化與需求側個性化的中間點上。”工研院院長周敏講到,“華立安公司這個項目,就是工研院在這樣的連接點和中間點上的一次生動實踐。”


經此實踐,工研院在再研發上摸准了脈絡,四川省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中心應運而生,打通了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連接。


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 天天要聞

四川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中心啟動儀式


搭建“再研發”平台是關鍵的一步。工研院採用虛擬研究所、註冊工程師模式,創新項目研發模式,建立逾100人的註冊工程師庫;組織上百家中小企業,與中物院、58所、西科大、長虹等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需求對接,挖掘38項技術需求,實現10項需求籤約合作;設立自主組建型、依託發展型、聯合發展型3類10家虛擬研究所,掌握國內外最新前沿科技。


軟硬實力的結合,使工研院組織“再研發”工作實施遊刃有餘。工研院從科研院所、高校、行業成果庫中遴選出具有市場前景、可產業化開放性的技術成果,按照“需求牽引、市場運作、開放合作、收益共享”原則自主運營,實施“再研發”任務。


正是因為穩紮穩打,工研院“再研發”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截至目前,工研院已開展120餘項“再研發”,取得“再研發”成果80餘項,進入規模化生產60餘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編製公安部行業標準1項。


技術實力已具備,如何打通市場便成為了新的問題。工研院也做了思考,那便是市場化運營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在全國布點設立山東、河北、廣東、泉州、成都、重慶等6家分中心,使軍民兩用技術交易體系服務覆蓋成渝雙城經濟圈、京津冀、膠東半島、珠三角地和海西經濟區。目前,工研院打通技術合同登記額累計超30億元!


隨着“再研發”的不斷深入,工研院已形成由政府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再研發”工作運行體系。

建平台,走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2020年,對於工研院來講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
1月8日,綿陽市首個“再研發”項目成果轉化基地——綿陽科工產業園揭牌成立,標誌着工研院在“再研發”的產業化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從小規模“游擊戰”,到大規模“陣地戰”,工研院在軍民融合的主戰場上打出一記漂亮的組合拳。

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 天天要聞

兩用技術再研發成果轉化基地產業園揭牌儀式
四川實創維納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駐產業園的第一批企業。公司與工研院組成技術聯合體,工研院為公司提供外觀、結構設計等相關技術支持,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對風洞空氣動力學技術為基礎,進行自主“再研發”,研製出氣流粉碎系統廣泛應用于軍事、民用領域。在工研院的支持下,2020年公司建設成了第一條通過蒸汽進行超音速加速再粉碎物料的實驗生產線。
“公司研製的微粉加工設備可以穩定生產0.1-25微米的微粉,也可生產20-200目的微粒,從粒徑、形貌、產能等當面為用戶進行產品定製與生產線建設。產品可廣泛用於非金屬礦粉、磨料微粉、精細化工、粉末冶金等加工領域,下游產品不僅可以用於鋰電池、碳粉、化工塗料、反光材料、醫藥食品等民用產品,也可以用於屏幕顯示、飛機塗層等軍事領域。” 總經理袁祖江表示,公司全年申報專利19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現成果轉化12項;在市場方面技術團隊研發的設備已經被長虹、利爾化學、金髮科技、山東能源、廈門鎢業等上市公司應用;2020年,公司的年產值已經達到1300多萬元,不僅如此,公司投入1000萬元的超微新材項目正在高新區緊鑼密鼓地推進,建成後首年將實現年產值2000萬元。
從項目再研發,到項目落地,再到產業化、規模化,實創維納科技的迅速壯大隻用了一年時間,證明了“再研發”的巨大潛力。
目前,科工產業園已經有13家“再研發”孵化企業,累計實施“再研發”成果20項,2020年實現年產值8000多萬元。
為了幫助更多“實創維納”儘快成長起來,工研院依託國家級軍民融合創客空間和省級軍民融合孵化器,累計孵化新企業73家,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1家,實現社會融資5家、新三板或Q掛牌4家;通過搭建成果發布創新平台,吸引中國工業報、川台川報等中央、省市級媒體,累計舉辦93場科技成果發布會,向社會推介科技成果215項,已有電磁脈衝生物菌肥反應釜系統、“Long Range Acoustic Device of Oil Tanker”系統等數十項產品在發布後獲得國內外訂單;同時,積極響應“雙創”號召,打造“雙創”大賽創新平台,聯合市科技部門,承辦兩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技術融合專業賽”,先後組織6屆“中國科技城大學生畢業設計大賽”,全國參賽單位和項目總計807家和957項,設計大賽參賽項目累計374項。其中,參賽作品“基於毫米波雷達的汽車變道預警系統”“一種多功能智能旋轉標識柱的設計”等50餘項作品成果或技術已在綿走向產業化。

從資源庫到研發,再到產業化 綿陽工研院打造獨特科技創新鏈條 - 天天要聞

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技術融合專業賽現場
政策優勢帶動科技發展,科技發展推動服務創新。近年來,工研院立足資源優勢,深耕科技創新,投身公益服務,實現了從無到有、邊建設邊發展、邊發展邊上台階的成長曆程,逐漸成為科技城一張靚麗的名片。
下一步,工研院將進一步立足科技創新,深耕軍民融合,聚焦主業,創新機制,把工研院建設成為政府引導、產學研結合、面向市場的集應用技術開發、技術成果轉化、公共技術服務、新興企業孵化、創新人才集聚功能“五位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