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原創】1月13日深夜11點,孫來春接了一個電話後,發現自己把中藥、小米和即將下鍋的土豆,放到了一起。
他苦笑,發了一條朋友圈:“在東北這叫亂燉。味道不錯,酸甜苦辣咸都有。”
像是說這道菜,也像是說最近的自己。
孫來春是國內護膚品牌林清軒的創始人,進入護膚行業二十多年了。提起他,大家想到的關鍵詞是“幽默”、“有趣”和“情商高”,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不會冷場。
連孫來春自己也沒想到,2022年一開年,自己會把林清軒推上微博熱搜,推向快20年來最大的輿論漩渦。
起因是他一條“控訴香奈兒”的微博。1月3日,長期專註“白山茶花護膚”的香奈兒,在中國市場高調推出“紅山茶花護膚”系列產品,強勢切入林清軒耕耘了十餘年的細分護膚賽道。
孫來春形容這是一次“來勢洶洶”、“早有預謀”的“侵襲”。一向溫文爾雅的他,這次言辭激烈,幾近憤怒,“這是一場戰爭”的論調貫穿始終。
一時間,四面八方湧進來各種聲音,有詢問、有關心、有不解,更多的是質疑。從“國貨之光”到“越級碰瓷”,彷彿就隔了這一封信的距離。
孫來春吃不下,也睡不着,心情和狀態就像這一鍋“亂燉”。
一個是充滿鬥志的國貨品牌,一個是屹立百年的頂級國際品牌,在同一個垂直賽道短兵相接,會發生什麼?
01
怕香奈兒?
NO,是怕丟了用戶心智
孫來春曾在多個場合談及他和林清軒的願景:成為世界五大化妝品集團之一。
他無數次地表達過:“我不擁有林清軒,而是我屬於林清軒。我願意把生命淬到林清軒里,我可以為林清軒死,也要把林清軒打造出來,讓這把劍擁有靈魂。”
每每提及林清軒的使命,這個印着風趣標籤的東北爺們都極其真誠和堅定,甚至飽含熱淚。
正是要搭上命乾的這股勁,香奈兒一來,才讓他慌了,也怕了。
林清軒誕生於非典後,19年前肆虐的非典帶走很多生命,也順帶摧毀了孫來春當時的事業。不過正因此,他終於鼓起勇氣創業,才有了林清軒。
從創立之初,林清軒就一直專註在中國植物護膚品的研究和開發。但護膚品牌真的太多了,除去層出不窮的國貨品牌,韓系、日系以及歐美大牌們無一不想圍獵中國市場,品牌信息爆炸,讓消費者記住都變得難上加難,更別提忠誠度。
這樣一來,企業的生死存亡,在顧客產生購買需求時就已經決定,用戶壓根不會想到你,又何來購買?孫來春知道,要想站穩,必須尋找到空白的市場機會,搶先進入用戶心智。
問題來了,林清軒的機會在哪?
摸打滾爬了近十年,林清軒在2012年明確了品牌方向,選用中國優質高山紅山茶花為原料,成功萃取合成了獨家活性修護配方“清軒萃”,主打“修護和抗初老”的護膚功效,先後獲得了含24項發明專利在內的67項專利。
此後,圍繞“紅山茶花護膚”理念,從物種研究、原料種植、活性成分提取、配方研究、自主生產銷售、校企合作,林清軒給自己建了一套完整的“紅山茶花”全產業鏈。
在這個過程中,孫來春一直在尋找依靠“紅山茶花”來撕開市場口子的機會。
事實證明,林清軒抓住了這個機會。過去幾年,林清軒確立了“中高端護膚品”的市場定位,全力打造了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大單品——山茶花潤膚油,這款產品全年銷售額占品牌總營收的30-40%,復購率超過60%。
由此,林清軒找對了品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第一步先建立起“山茶花油=林清軒”的用戶心智,並通過系統性傳播逐漸將“紅山茶花”形象變為了品牌的“超級符號”。
既然如此強大,為什麼又說香奈兒“來勢洶洶”?
香奈兒品牌創始人Coco Chanel小姐對白色山茶花情有獨鍾,讓“白山茶花”成為了香奈兒品牌標誌性的象徵和商標資產,“山茶花保濕系列”也是品牌護膚線的當家花旦。
而這次主推的“一號紅山茶花系列”,是香奈兒首次將“紅山茶花精萃”作為配方的核心成分,主打“修護抗衰”功效,直接對標了林清軒“紅山茶花修護”。回歸到全球化布局中對“成本、效率、效益”的考慮,香奈兒選擇切入在中國已經形成用戶認知和好感的“紅山茶花護膚”賽道,對於降低市場教育成本和供應鏈開發成本來說,不失為明智之舉。
孫來春為什麼怕?
本質上,他怕的不是香奈兒, 而是怕在頂流對手的競爭下,“山茶花油=林清軒”這個等式毀於一旦,紅山茶花不再是林清軒的“超級符號”,這意味着林清軒可能會遺失進入用戶心智的鑰匙,失去被用戶選擇的機會。
丟了用戶心智,十餘年努力便付諸東流。
02
失敗or消亡?
國貨宿命必須改寫
關於恐懼,還有另外一種。
在護膚領域浸了二十多年,孫來春看了太多明明如日中天還是倒在國際巨頭腳下的國貨品牌了。
拿化妝品市場為例。以聯合利華、寶潔、歐萊雅為代表的國際品牌選擇大舉收購國貨品牌:歐萊雅買下小護士、美即和羽西,強生把大寶收入囊中,美國庄臣收走美加凈,法國科蒂收購丁家宜,聯合利華控股中華牙膏,德國漢高收購孩兒面……
被收購的國貨品牌,或許曾寄希望於藉助國外先進的研發生產、企業管理和品牌營銷來實現重生,提高競爭力,但結果,大多事與願違。
要麼被雪藏,要麼元氣大傷。

圖註:部分被收購的國貨品牌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孫來春怕“搭上命”的林清軒,也走上老路。
將目光拉回2013年。當年8月15日,歐萊雅集團宣布以65.38億港元(約51億元人民幣)收購國貨品牌美即面膜。
當時,歐萊雅集團對面膜賽道和美即都期待頗高。
歐萊雅猜對了一半,面膜賽道的確火熱,但並沒有美即的身影。
在當年,美即風頭無兩,2005年誕生,2010年港股上市,一路走紅。一份當年的AC尼爾森報告顯示,2012年,美即面膜在中國市場份額達26.4%,位於面膜行業第一。
在用戶心裡,美即是不少90後的“面膜初戀”,屈臣氏的銷冠,橫掃各大商超護膚區。“10年前誰還沒用過兩片美即。”一位頗有護膚經驗的消費者回憶到,“都是單片的,擺在很多線下渠道,每個月都會買。”
但這一切都在被收購後終止了,市場份額的丟失彷彿雪崩。2017年,美即曾被第三方市場監測機構曝出:2016年整年回款不足2億元,較2012年巔峰時期13.5億元下滑90%。“虧慘了”、“隕落”、“淪為棄婦”……這些字眼頻繁出現在當年的新聞標題中。
美即沒落當然不能歸結為單一原因。但是,要麼被打敗,要麼被收購,一時間,簡直成了國貨護膚品牌的宿命。
逐漸的,打破國際品牌的包圍圈,成為了國貨品牌們的共同使命。
正是在這樣的使命下,才有了前文提及過的林清軒願景:成為世界五大化妝品集團之一。
也是在國際大牌的圍攻下,國貨品牌看到了更明晰先進的品牌建設策略。“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實際上為本土品牌打了一個樣板。”在孫來春看來,這些擁有數十年、上百年發展歷史的國際品牌,早已經歷了無數個市場的歷練,形成了系統性的方法論。
“挨打”久了,國貨品牌終於開啟了從“賣貨”到“品牌”的躍遷。伴隨着國內電商平台和“兩微一抖一紅書”的崛起,國貨品牌在電商策略、內容營銷和用戶運營等方向另闢蹊徑,在越來越清晰的品牌戰略下,尋找到了新的方法論。
國貨品牌們的迅速增長,也把和國際品牌的競爭帶入了新的階段。
03
戰場升級,開始“學習式競爭”
下一個戰場,將不再是國際品牌的一騎絕塵。
如果將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的競爭,按階段劃分,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碾壓式領先”、“被動式模仿”和今天的“學習式競爭”三大階段。
先看“碾壓式領先”階段。在品牌營銷端,從消費場景、品牌內容、廣告創意再到品牌代言人等方面,國際品牌擁有完整的方法論,而國內品牌尚在啟蒙階段。在供應鏈端,無論是整合全球優勢的供應鏈資源、龐大的資金投入、研發高品質的產品,還是產品的更新速度以及包裝設計等方面,國內品牌都是望塵莫及。
再看“被動式模仿”階段。有了一定的品牌沉澱和資金積累後,國貨品牌開始有了更多動作:重量級的代言人、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全量的整合營銷……但學習之外,很多明明是本土品牌,也要在國外註冊一個日韓或者歐美的品牌名稱,再回國推向市場,其中不乏移花接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模仿,終是無法超越。你是誰?消費者如何記住你?這種態勢必須重構。
在“環球時尚投資”的一篇評論中曾提及,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主客觀因素下,中國本土品牌獲得更多青睞,甚至不少之前使用英文品牌名稱的中國品牌紛紛改變策略,改為中文品牌。凸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Z世代較其父母以及千禧一代更少品牌偏見,過去幾年更看到“中國”字樣被打在大量的品牌身上,成為帶貨利器,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在這個背景下,學習中國品牌的增長策略成為了不少國際品牌的案頭功課,這可能也是香奈兒為何“從白轉紅”迎合中國市場的原因,也是林清軒為何會質疑香奈兒的理由。
這種品牌競爭關係的重構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一種“不破不立、難破難立、邊破邊立、有破有立”的複雜狀態中,動態向前,才來到“學習式競爭”的新階段。
2008年,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維傑伊·戈文達拉揚教授加入了通用電氣,詳細調查了通用電氣的“顛覆性創新”。他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過去)創新往往發生於發達國家,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流傳的則是低級版本。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發展中國家的很多創新成果,正在漸漸向包含發達國家擴散。
他把這一現象總結為“逆向創新”,可以發現,國際大品牌們正在有意識地強化這一創新。
類比到最近,這一現象越來越明顯。
2017年,國內智能清潔家電企業追覓完成高速馬達的自主研發,馬達轉速達到當時的最高水平,趕上戴森,但因為技術方案更便宜,成本只相當於戴森的一半。過去一年,戴森在國內外向追覓發起了三起專利訴訟,最終結果都以追覓勝訴收場。
2021年,迪奧發布的秋季彩妝系列命名為“羽衣霓裳”,與國內彩妝護膚品牌花西子的命名方式極其相似:花想容、同心鎖、並蒂同心、陌上花開 ……在21年11月份,花西子在官方微博上點名日本品牌TEAM JOY疑似侵權“同心鎖口紅”產品,呼籲大家支持原創;
C咖的小罐膜在21年3月推出後,曾風靡一時的韓國品牌悅詩風吟的小罐面膜也隨即面世,後者被指在產品概念上進行了模仿借鑒;美國流行樂女歌手Ariana Grande的個人美妝品牌r.e.m.beauty,首發系列中的睫毛膏和眼影盤包裝“神似”國內品牌色彩地帶“小飛碟系列”……
孫來春在內部郵件中提到,“不想參與正面競爭都不可能”,這是必經階段。國貨品牌必須捍衛自己打下的用戶心智,不能做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
競爭無法迴避,也無法阻擋對手學習。要知道,品牌不是在真空地帶一馬平川式地搶奪消費者,而是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未來看,“紅山茶花之爭”可能會載入國貨品牌和國際品牌的競爭史冊。無論香奈兒還是林清軒都不能否認,這次的爭論為“紅山茶花護膚”帶來的流量和關注。雖然國際巨頭下場是助推還是收割,孫來春一時間沒有答案,但正視市場的殘酷,然後竭盡全力,去給消費者提供獨特價值,是林清軒必須去做的事情,也是“林清軒們”共同進入的下一戰場。
1月17號,孫來春在公司內部發了一封郵件,主題是關於“紅山茶花之爭”的反思。
在郵件中,他用“劇烈變化”和“非常害怕”形容當下的競爭態勢。“在這場風波中,感受到了對手的強大”。他說,儘管自身有很多不足,但是林清軒如今的規模已經進入了對手的視線,無法迴避正面競爭,並對產品、視覺、研發、人資、銷售等多部門做出明確業務部署。
阻擋不了,必須迎戰,“不能再幻想沒有國際競爭對手的日子了”,即便對手是香奈兒。
尤其是,當國際品牌都已經放下身段,不惜進行“逆向創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