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綠能2000年2月成立,2012年4月上市,22年時間做到4560億市值。
看一下K線圖(月線)。
從2018年11月到2022年7月,短短4年時間,隆基市值翻了10倍有餘。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隆基股價上天自然離不開國家新能源政策,相關內容請回看上一篇“新能源行業”分析文章的光伏部分。
作為光伏全產業鏈市值第一的公司,當然也離不開隆基自己。
今天我們聊一聊隆基綠能,聊一聊光伏產業的下一個風口。
一、公司
先講一講公司名字的由來,“隆基”這兩個字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來的,在我看來,意義非常重大。
1990年,隆基創始人李振國先生從蘭州大學物理系半導體材料專業畢業。
而蘭州大學老校長的名字就是:江隆基。
李振國用母校校長的名字來命名公司,這份感恩的心思就是隆基作為一家優秀公司的底色和基因。
再說,我見過給公司取名字用女朋友名字的,也見過用父母或者子女名字的,更別說用自己名字的,但是真沒見過用老師名字的。
畢業後的李先生被分配在某半導體廠上班,負責拉制單晶硅棒。
十年之後,李先生創業,創辦隆基公司。
看一下隆基在光伏產業鏈的位置。
除了原料,隆基全都有布局,甚至在下游應用方面,布局了氫能業務。
其中,硅片、組件是隆基的主力產品,光伏電站、氫能是隆基的戰略產品。
1、硅片
2021年,硅片及硅棒收入170億,同比增長10%,佔總營業收入21%。
什麼是硅片?
石英砂(二氧化硅SiO2)冶金產出金屬硅(Si),提純6N-8N(6N指99.9999%純度)產出多晶硅。
多晶硅拉晶產出單晶硅棒,再用金剛線切片,產出硅片。
P型硅片和N型硅片,我們在電池部分細說。
為什麼硅片龍頭是隆基?
2006年,光伏電池以薄膜電池和多晶硅電池為主,隆基決意走單晶硅路線,這是一次重大的企業戰略決策。
因為發電效率高,單晶硅漸漸替代多晶硅,2021年單晶硅片市場佔比高達94.5%。
2012年,切片以砂切片工藝為主。
隆基在行業內第一個採用金剛線切片工藝,全球率先規模化導入量產,扶持國內金剛線企業,打通國內金剛線產業鏈,當時一米金剛線價格0.4-0.5美元,現在僅0.2元人民幣。
這是又一次重大的企業戰略決策。
因為金剛線切片損耗低、成本低,目前已完全取代砂漿切片。
兩次押注成功,兩次走在行業前面,讓隆基一躍成為全球硅片老大。
2021年,全球硅片產量233GW,其中我國硅片產量227GW,隆基一家佔去30.8%。
老大的榮光與壓力。
在硅片產能和產量上,隆基目前還是老大,不過老大的位子似乎不太穩,老二中環股份追上來了。
2020年中環股份被TCL全資收購,2022年證券簡稱更名“TCL中環”。
比如產能,截止2021年,隆基單晶硅片產能105GW,中環88GW。
預計2022年底,中環單晶硅片產能達140GW,超越隆基,並且遠期硅片產能規劃目標180GW。
比如產量,2021年,隆基單晶硅片出貨量70GW,銷售34GW,自用36GW,硅片及硅棒銷售收入170億。
TCL中環出貨量82萬片(統計口徑不同),銷售收入318億。
隆基在產能上保持克制,原因待會再講。
在毛利率上,隆基明顯佔優,2021年隆基硅片毛利率28%,中環只有23%。
隆基硅片最大的壓力,是多晶硅成本。
這也是隆基在硅片產能上保持克制的主因。
這兩年硅片產能上得太快,多晶硅產能上的慢,多晶硅供不應求。
2021年,多晶硅產量50.5萬噸,同比增長27.5%,硅片產量227GW,同比增長40.6%。
供應鏈產能錯配導致多晶硅價格猛漲。
截止2022年7月24日,多晶硅價格近28萬元/噸,自2020年以來上漲幅度達600%。
成本上升,導致隆基利潤大損,這一點我們在業績部分再說。
從多晶硅新建產能和硅片新建產能看,錯配還將繼續。
2、電池
什麼是光伏電池?
在多晶硅拉晶環節摻入硼元素,產出的單晶硅片帶有正電空穴,因此叫P(positive正電)型半導體。
在多晶硅拉晶環節摻入磷元素,產出的單晶硅片帶有自由電子,因此叫N(negative負電)型半導體。
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結合就是PN結,是光伏和集成電路的基礎器件,這是個物理基礎知識,學過物理的應該都知道。
光伏的工作原理,簡單說就是在光照下,N型半導體中的自由電子流入P型半導體,產生電流。
目前,主流的光伏電池以P型電池(P型半導體)為主,市場佔有率達91.2%。
P型電池發電效率在23%左右,接近理論極限,因此未來N型電池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資本市場上大熱的TOPCon和HJT(異質結)都屬於N型電池。
數據來源:中國光伏協會《2021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
隆基在電池方面,技術是世界領先的。
在一個月之前,隆基HJT異質結電池發電轉換效率達26.5%,刷新世界紀錄。
簡單提一下,N型電池比P型電池對硅片、多晶硅純度的要求更高。
目前,製成多晶硅有2種方法,一種是三氯氫硅法,產出棒狀硅,一種是硅烷流化床法,產出顆粒硅。
顆粒硅純度高、能耗低,符合N型電池趨勢,因此大有前景。
我國顆粒硅龍頭保利協鑫目前在港股上市,今年年初公告正在研究A股上市計劃。
以後有機會,我們再細聊保利協新和顆粒硅。
說回隆基,隆基電池幾乎全部自供,因此只需要知道一點即可:隆基電池技術領先。
3、組件
2021年,隆基組件及電池收入585億,同比增長61%,佔總營業收入72.3%。
什麼是組件?
上圖就是組件。
光伏組件是層壓件,或者叫組合件。
裡面是光伏電池,以並聯和串聯的方式接通電路,外層是光伏玻璃、EVA封裝材料,密封成型。
組件發出來的直流電,經過逆變器變成穩定電壓的交流電,併入電網。
為什麼組件龍頭是隆基?
決定組件性能的關鍵是電池發電效率,這一點上隆基技術實力是世界第一的。
另外,隆基組件產能和出貨量也是世界第一的。
2021年,隆基組件產能60GW,出貨量38.5GW,占我國組件產量21%。
位居第二的晶澳科技組件出貨量25.5GW,位居第三的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24.8GW。
而且,在規模效應上,隆基有成本優勢,2021年隆基組件毛利率17%,晶澳科技組件毛利率只有14%。
受多晶硅價格上漲拖累,隆基組件毛利率比2020年減少3.5個百分點,2020年毛利率比2019年減少4個百分點。
簡單解釋一下組件不敢漲價的原因。
經濟學常識:決定投資的根本是投資收益。
在光伏產業上,決定投資的根本就是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關鍵在“度電”成本。
2021年,組件佔光伏系統初始全投資成本的46%,因此組件漲價,向下游轉移成本的能力很小。
實際上,組件廠商是在為整個光伏產業承擔成本壓力,保證開發商願意投資光伏電站,保證全產業鏈有訂單。
4、其它業務
隆基有一些代工收入和售電收入,合計23億,佔總營業收入3%。
這裡不展開了,下面說一說隆基的戰略產品。
5、光伏電站(BIPV)
2021年,光伏電站建設收入19.4億,同比增長47%,佔總營業收入2.4%。
光伏電站有2大類,一類是集中式電站,主要是在“三北”地區的各種大型基地項目。
一類是分布式電站,分為工商業分布式和住戶用分布式,主要是在用電側的屋頂光伏。
比如下面這個電站。
上圖是隆基在陝西省銅川市的一個複雜山地光伏電站,容量高達250MW,漫山遍野的太陽能面板,是不是挺壯觀。
2021年,能源局發布《關於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全國共有676個試點。
在整縣光伏政策推動下,2021年我國分布式電站新增裝機容量29.3GW,同比增長89%,首次超過集中式電站。
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就地消納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性原則。
我國用電側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寸土寸金,發展海上風電基地是一條路,發展分布式風電和光伏電站也是一條路。
文件規定,“十四五”期間,新建工業園區、新增大型公共建築分布式光伏安裝率達到50%以上。
我個人的看法,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前景大好。
隆基的光伏電站業務就是工商業分布式電站的建設,包含建材和施工。
先說建材。
這個建材就是所謂的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V),建築光伏一體化,PV是光伏photovoltaic的縮寫。
目前光伏建材主要有2個,一個是屋頂,隆基設了一個子品牌,叫隆頂。
另一個建材是幕牆,子品牌叫隆錦。
關於BIPV業務,隆基還有一個大動作,就是和森特股份戰略合作。
2021年3月,隆基參股森特股份,持股24.28%,是其第二大股東。
2022年3月,隆基全資子公司隆基工程100%出售給森特股份。
隆基和森特戰略合作,隆基負責研發、生產、銷售,森特負責施工、交付。
雖然,BIPV業務暫時不能和硅片、組件相比,但是未來可期,大概率會成為第二個增長點。
其它的光伏應用,隆基也有布局。
比如光伏和電動汽車EV充電站結合的光儲充綠色車位,子品牌名叫隆行。
比如住戶用分布式電站,子品牌名叫隆易,主打模塊化安裝。
6、氫能
2021年,隆基第一台1000Nm³/h鹼性水電解槽下線,年產能500MW電解水制氫設備。
N(nominal condition)m³是體積單位,指標準狀態下的立方米,簡稱標立方。
為什麼是氫能?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製取綠氫是光伏發電的一個重要應用,算是隆基主業的一個延伸。
更重要的是,氫能產業已經接近正收益的門檻。
關於氫能的產業政策和行業分析,請回看“新能源行業”分析文章的氫能部分。
我這裡不重複了,直接上結論。
氫能產業的關鍵,在於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的成本必須比煤制氫成本低。
2022年,李振國先生在央視《對話》欄目介紹,隆基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的成本在13元一公斤左右。
這個成本已經非常接近煤制氫的成本,目前煤制氫成本在12元一公斤左右。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切入氫能產業顯然是最好的時機。
2022年隆基證券簡稱更名“隆基綠能”,多少和綠氫有點關係。
為什麼是電解槽?
光伏電解水製取綠氫的成本,一個是光伏的度電成本,這個是最主要的。
另一個就是電解槽的設備成本,因此隆基去做電解槽也順理成章。
只有降低光伏度電成本和電解槽成本,才能降低綠氫成本,氫能產業才談得上未來。
目前,電解槽主要有鹼性電解槽和PEM電解槽兩類。
從設備成本看,鹼性電解槽已基本國產,價格在2000-3000元/KW,隆基的產品就是鹼性電解槽。
PEM電解槽基本是進口的,關鍵零部件質子交換膜完全被美、日國外廠商壟斷,價格在7000-12000元/KW。
從生產效率看,PEM電解槽制氫約200Nm³/h,鹼性電解槽是它的5倍。
因此在經濟性上,鹼性電解槽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隆基鹼性電解槽單台制氫量最高可達1500Nm³/h,電耗在3.9-4.4度電/1Nm³,性能算T0級別的。
二、業績
2021年,隆基營收809.3億,同比增長48%。
在政策推動下,全球尤其是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帶動全產業鏈集體上漲。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175GW以上,同比增長21%。
其中,我國光伏新增裝機55GW,同比增長14%。
看一下近4年隆基營收情況。
從2018年開始,隆基營收在高基數上保持雙位數的高速增長。
相比營收的大幅增長,2021年扣非凈利潤88.3億,同比僅增長8.4%。
原料成本(佔總成本70%以上)大漲,嚴重損害下游尤其是組件廠商的利潤空間。
受多晶硅價格猛漲拖累,隆基銷售毛利率從2019年28.9%下降至2021年20.2%,減少近9個百分點。
進一步分析,因為原料價格猛漲,隆基硅片產能利用率只有72%,組件產能利用率只有68.5%,無法發揮規模優勢攤薄成本。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2021年隆基扣非凈利潤率11%,比2020年減少4個百分點。
2021年凈資產收益率21.5%,比2020年減少近6個百分點。
我個人的看法比較樂觀,因為多晶硅價格漲太凶(兩年漲600%),廠商勢必會擴大產能。
比如保利協鑫、通威,部分新建產能在2021年下半年就已經投產,部分新建產能將在今年投產。
超額利潤也吸引更多的玩家進入多晶硅產業,比如青海麗豪、新疆晶諾。
不過,新建產能從投產到達產有個時間過程。
而且硅片產能也在擴大,比如隆基有20GW、中環有近50GW硅片產能將在今年投產。
預計今年大概率是緊平衡。
在下游需求刺激下,7月多晶硅價格再創新高。
上半年,受全球能源危機影響,歐美加快了新能源建設,光伏組件出口同比大漲。
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31GW,同比大幅增長137.4%。
7月22日,隆基發布公告,上半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500-510億元,同比增長41%-45%,預計實現凈利潤63-66億元,同比增長26%-32%。
需求強勁,隆基組件價格和出貨量雙雙上漲,尤其是戶用分布式光伏,因為有補貼,對組件價格容忍度略高。
從利潤率看,隆基的利潤水平已經在開始修復。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組件價格有天花板,大約在1.95元/W,目前逼近這個數字,持續上漲空間不大。
三、行業
在供給側,受多晶硅產能錯配、價格猛漲影響,光伏系統投資成本上漲。
如果成本繼續上漲,將直接打擊光伏電站開發商(電力公司)的投資意願,從而不利於全產業鏈。
預計2022年,多晶硅產能將達到411GW,足夠用了,因此短期內受產能爬坡影響,供應偏緊。
長期來看,原料短缺將大幅緩解。
此外,供給側另一個特點是市場高度集中,頭部企業在行業高速增長過程中收穫產業紅利,行業壁壘較高。
比如多晶硅和硅片環節,是典型的受國家管控的高耗能產業。
2021年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產量前五的企業,在國內總產量中的佔比分別為86.70%、84.00%、53.90%和 63.40%。
在需求側,受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能源危機影響,全球加快建設光伏等新能源。
一方面,加大對光伏電站的投資,2022年一季度我國組件出口同比增長100%以上,這一點上文有交代,不重複了。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加大對本國光伏企業的扶持,從而對進口我國光伏產品加以限制。
2021年我國組件出口以歐洲、亞太(印度)、美洲(美國)為主。
先說歐洲。
2022年6月9日,歐洲議會通過反強迫勞動海關措施決議,要求歐盟海關禁止強迫勞動的產品進入歐盟。
這一點主要針對的是我國新疆地區,比如之前新疆棉事件。
而新疆地區,正是我國多晶硅原料的主產區。
早在今年4月份,歐洲光伏製造委員會(ESMC)向歐盟光伏戰略提出5項建議,首條便是歐盟生產的光伏系統應滿足歐洲75%以上的市場需求。
並提出具體目標,到2025年歐洲光伏組件產能達到35GW以上,到2030年達到100GW以上。
再說印度。
今年4月,印度正式對進口光伏組件徵收40%的基本關稅,對電池徵收25%的基本關稅。
同時,對本土新建光伏產能提供資金支持,並延長優惠稅率期限至2024年。
6月,印度財政部決定對我國太陽能塗氟背板徵收反傾銷稅,有效期5年。
再說美國。
6月21日,美國《涉疆法案》正式實施,對新疆生產的棉花、西紅柿以及光伏多晶硅產品制裁,有效期8年。
該《法案》在2021年12月由美國總統簽署。
根據法案,若是進口新疆供應鏈的產品到美國,美國海關將會主動認定產品涉及爭議勞動力而執行暫時扣押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之前隆基、晶科、天合光能等公司數百兆瓦組件被扣留在美國海關。
在《法案》生效後,暫扣令自動失效。
總結一下,就是他國為了保護和發展本國的光伏企業,對我國光伏產品樹立貿易壁壘,未來這種事會越來越多。
最後說一下國內市場。
2021年,全國光伏發電量3259億度,佔全社會用電量4%,比例太小了。
算上水電、風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5萬億度,佔全社會用電量30%。
按照雙碳政策和政府規劃,可再生能源發電將取代煤電,成為電力系統的主電源,水電發展空間不大,增量主要看風電、光伏和核電。
核電後面會單獨分析。
2021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55GW,假設不增不減,20年之後新增11億千瓦,總裝機14億千瓦。
發電量粗略估計16400億度電,僅佔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20%,比例還是太小。
從需求側看,國內市場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而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主要是看“度電”成本。
全球最低度電成本的光伏項目在阿布扎比,大約1毛錢1度電。
目前,我國平均度電成本在0.3-0.4元之間,已經低於上網電價(煤電基準價),開發光伏電站具備經濟效益。
2021 年,全投資模型下,光伏電站在 1800 小時、1500 小時、1200 小時、1000 小時等效利用小時數的 LCOE 分別為 0.21、0.25、0.31、0.37 元/kWh。
數據來源:中國光伏協會《2021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
簡單解釋一下概念。
全投資模型指不包含融資成本。
LCOE指平準化度電成本,是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發電量與投資成本、運維成本的比值,具有橫向可比較性,可與其他電源的度電成本比較。
光伏產業的上一個風口是國家新能源政策,下一個風口就是度電成本的持續下降。
當度電成本下降至2毛錢1度電,那麼光伏電站將極具經濟效益,從而由政策推動向商業推動轉進。
四、總結
隆基作為光伏產業龍頭,在產能規模和技術實力上獨領風騷。
因為產能規模大,市場集中度高,因此隆基在產業高速發展紅利期佔據優勢,表現在數據上,就是營業收入連年雙位數高增長。
近兩年,由於上游原料多晶硅產能錯配,下游硅片、組件產能上的太快,導致成本壓力比較大,利潤受損。
2022年多晶硅產能釋放之後,成本壓力會大幅減小,利潤即將修復。
因為技術實力強,比如在電池發電轉換效率上屢次刷新世界紀錄,因此隆基有能力保持領先,護城河較深。
2021年,隆基研發投入44億,占營業收入5.4%,是組件發貨量第二名晶澳科技研發投入(5.7億)的近8倍。
根據我的計算體系,隆基未來三年的每股平均收益2.8元,合理價位是56元,減倉價位是112元。
專註於上市公司財報和基本面深度分析。
很多時候,盈虧也只是一念之間!
點贊關注持續更新內容,能為你規避很多風險。
優秀公司的表格已經公布,同時在表格里說明了公司未來三年的每股收益、PE估值區間、價格以及評級等內容,以後就會不斷更新表格內的公司數據以及後續分析內容,需要的朋友可以去找我。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東方財富網/木禾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