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斯萊斯的首款電動車閃靈(Spectre)說實話我個人一點興趣都沒有(主要是一個輪子都買不起)。
不過在看到其在國內 575 萬起的定價,還是忍不住吐槽兩句。
因為這個定價太黑了!!!
作為一款純電動車,是不需要交消費稅(排量稅)的,勞斯萊斯原先 6.6L 排量的燃油車的綜合進口稅率是 116.58%,現在電動車的綜合進口稅率是 29.95%。
從車型定位來說,閃靈和魅影差不多,而魅影在國內的定價是 505 萬起。
閃靈比魅影少交了這麼多稅,按正常的邏輯定價應該在 350 萬左右,最終定價竟然比 6.6L 排量的魅影還貴 70 萬,可以說是赤裸裸地搶錢了(在我看來)。
不過我個人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畢竟再怎麼也買不起,關鍵是那些買得起勞斯萊斯的富豪們會為閃靈買單嗎?
目前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小編你瞎操心啥,勞斯萊斯的車主根本不在乎,錢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賣便宜了反而覺得掉價沒人買;還有一種覺得原來還有 6.6T 的 V12 發動機可以吹,現在電動勞斯萊斯根本沒啥技術含量還賣這麼貴,我絕不當韭菜。
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的確會有一部分富豪不在意價格,願意花高價買勞斯萊斯的電動車;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勞斯萊斯的潛客會因為閃靈的高定價和平庸的技術而放棄。
首先雖然很多人把勞斯萊斯比作藝術品,或是愛馬仕這樣的奢侈品裝飾,但縱觀勞斯萊斯的發展史,會發現「性能」始終是排在前面的。
1906 年勞斯萊斯公司正式成立,同年就推出了改進後的直列六缸引擎的 Rolls-Royce 40/50,排量達到 7.036L,其 40/50 的含義便是最大馬力值,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性能車」,舉個例子,兩年後即將誕生的劃時代產品——福特 Model T 的最大馬力是 20。
1935 年勞斯萊斯幻影 III 首次搭載了 V12 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擁有 7.34 升的排量和 180 匹馬力,最高時速能達到 160km/h。
另外 Rolls-Royce 還有一種翻譯是羅爾斯·羅伊斯,是目前全球第二大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在二戰時期所生產的梅林發動機為多款著名戰機提供動力,比如颶風、野馬 P-51 等。
同時勞斯萊斯早期是不賣整車的,只賣底盤,車身則由車主選定的製造商進行建造和安裝的,Park Ward、Brewster 和 Mulliner 等都是勞斯萊斯著名的配套商。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 1950 年代末,之後勞斯萊斯開始使用標準鋼車身。
可以說雖然勞斯萊斯一直強調舒適性、定製個性化等,但其在機械方面的技術水平一直也是頂尖水平的,V12 發動機+采埃孚 8AT+魔毯懸架這些在燃油車時代對得起「一哥」的稱號。
但到了電動車時代,我們發現勞斯萊斯閃靈實在是太平庸了,CLTC 585km 的續航和入門版的特斯拉差不多,4.5 秒的百公里加速用 BING 的回答來說都不如四驅版的比亞迪漢。
另外有網友整理了勞斯萊斯閃靈和仰望 U8 的部分參數對比,儘管仰望 U8 價格不到閃靈的五分之一,但在參數上基本算是全面碾壓了。
此外還有個尷尬的問題,以勞斯萊斯的保有量是很難做到大範圍建設充電樁的,到時候尊貴的勞斯萊斯和我的五菱宏光 MINI EV 一起充電,還怎麼體現尊貴感呢?
最後這裡提下保時捷 Taycan,作為保時捷的首款電動車還是帶來了很多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比如 800V 高壓平台,後橋 2 速變速箱,彈射能力等,但其最高性能版本 Taycan Turbo S 直接被百萬出頭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 超過了。
反觀勞斯萊斯閃靈,外觀內飾延續燃油車,三電方面直接躺平,智能化就不提了,定價還這麼離譜,富豪們真的會排着隊乖乖買單么?
現在保時捷 Taycan 的終端優惠可是已經來到了 15 個百分點,勞斯萊斯閃靈會不會來個 200 萬的終極大促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