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儒曾國藩,是繼孔子、王陽明這兩位千古完人之後的“半個完人”,但他30歲之前卻是一個平庸之人。
他考秀才考了6次,此後過了6年才考上進士,那年他已27歲,可見他並非天資聰慧之人,只是靠着勤奮和堅持才踏上了仕途之路。
他30歲前做人做事,並非盡善盡美。而且,他經常感嘆自己一天天地就稀里糊塗過了。
直到30歲那年,他立志要成為聖賢之人,從此開始以日記的形式進行每日復盤。
他每做一件事,不管成或不成,都會進行復盤,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持續克己修身。
就這樣,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翻開他的家書,大多是他對自己經歷或遭遇的復盤。
可見,100多年前的曾國藩,是通過持續有效復盤,走上自我認知和自我精進之路的。他是當之無愧的“復盤高手”。
《復盤高手:自我認知與自我精進的底層邏輯》這本書,就是教科書級的復盤指南。
作者鄭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復盤方法論模型提出者,資深千億ji企業培訓負責人, 專註於復盤及培訓領域的研究10餘年,邊實踐,邊授課,邊著書研究,邊推動落地。
他寫這本書是想“幫助初入職場以及對自我成長有需求的年輕人告別低質量的努力,高效提升自己,不斷精進。”
一、復盤的核心,不是過程而是理念
復盤的好處已毋庸置疑,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復盤呢?
作者指出,在復盤之前,先要端正理念。理念就是一個人復盤時的內功心法。
1、莫向外求
被世人稱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說過一句話:莫向外求。
六祖慧能是要告誡我們,心不要朝外看,而要內觀自己。
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覺察,就不難發現,最難改變的,永遠都是別人,而只有改變自己,才是改變自己的境遇,影響他人改變的唯一途徑。
2、牆即是門
如果說總想改變別人,是我們在復盤過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心魔的話,那麼積極勇敢的心態就是復盤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凡牆皆是門”這句禪語,來源於一個佛教故事。它告訴我們,困難是橫亘在我們面前的一堵牆,但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扇門。
如何將牆變成門?作者提出了四個核心理念:停止抱怨、全身心地投入、重新構建對失敗的認知、信息的再收集。
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視作成長的資源,我們就會打開一扇又一扇成功之門。
3、0.1>0
復盤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進步太慢或收穫太小,但要學會看見自己,哪怕只有0.1的提升。
作者從三個角度闡述了這個理念,而最觸動我的是其中“有邊看邊走的態度"。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實例。他的同事領命要在20天內招到20位研發工程師。這看起來幾乎是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
但那位同事竟然在三周內達成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立即行動,第一個星期招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推薦了8個人,然後立刻發動公司員工內推。
可見,與其一籌莫展,不如先讓行動起來,說不定還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4、魚不論水
作者指出,在做復盤時,“魚不論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思考方法。
我們深知魚兒離不開水。同樣,塵世中的我們也離不開周圍的資源。
比如,母校資源、領導或身邊的業務專家、工作單位、家人朋友,他們對我們的價值,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周圍每個人的閃光點,並與之建立聯繫,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些資源是我們在復盤並思考解決方案時要思考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曾國藩,他的復盤無不是建立在這四大理念之上的。
二、有效思考,是復盤的靈魂
作者指出,復盤是通過思想產生價值,再用行動去證明這個價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反而是“什麼也不做”的“思考”。
同樣是思考,有的人淺嘗輒止,比如曾經的我。有的人卻能深入骨髓,比如曾國藩的“吾日三省吾身”。
前面提到的四大理念恰恰決定了思考的深度與正確性。這四大理念就像“秤砣”,秤砣越重,下沉得越深,我們越能從本質出發去探索過去的經驗和教訓。
眾所周知,復盤整個事件的基本流程就三步:觀察、反思、行動。而前兩步都需要我們用心思考。
只有在每完成一件事情時,去如實觀察、深度思考哪裡做得好需要發揚,哪裡做得不好需要改進,在一次次觀察、反思、行動中,我們的成長才能實現螺旋式上升。
復盤的開始是觀察。
觀察包括觀察目標以及觀察事件。
我們在觀察目標時,要確認目標是否符合SMART原則?(如下圖)
比如,我看到書中SMART原則,對其中的“R”就深有體會。當我要完成一篇書評時(目標),想到自己的文字也許能啟迪、幫助到他人(相關其他目標),寫起來就勁頭十足。
而觀察事件,它是觀察目標的準備工作。事件是客觀事實,而非觀點、評論、預測/推測。足夠全面真實的“過去"才是我們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觀察之後是反思。
復盤最終能否取得卓有成效的復盤成果,關鍵點就在於我們是否充分有效地對內容進行分析、思考。
這裡,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思維工具,比如魚骨圖、邏輯樹和思維導圖,對我們的思維進行有效的梳理。
這些思維工具,可以把垂直思考轉化為水平思考。
作者指出,分析問題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先水平思考從多角度打開思路,再垂直思考找到真正原因。
比如,我看書慢、理解淺,一直以為是自己不夠用心、不夠專註,每次要求自己更認真些,但效果甚微。
直到我看到這本書,開始嘗試水平思考,發現自己原來屬於書中所說的AVK(視覺、動覺、聽覺)學習風格模型中聽覺型的人。如今,我利用聽覺每天學有所獲。
這種水平思考再垂直思考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法,本身是一個哲學層面的思考方式,應用於復盤最合適不過。
三、持續行動復盤,實現自我精進
找到問題(優勢)怎麼改進(發揚)是復盤的最終目的。要怎麼做?這就需要有計劃。
就像曾國藩“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復盤,寫復盤日記,每天計劃要做到做好的事情。
作者指出,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說,做計劃一定要遵循5W1H的原則(如下圖詳解),這樣考慮問題會更全面,做出的計劃也更容易被自己理解和執行。
做計劃不難,難的是後面怎麼去堅持實施計劃。
就像曾經的我,計劃做了一遍又一遍,但被實施落地的很少。
很長一段歲月里,我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機,那些事先計劃要做的事情,拋到腦後。一天下來,計劃完成不了或根本就沒執行。
現在,我已按作者給出的四個建議(如下圖示),提升了自己的執行力。
就拿時間管理來說吧,我會從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閱讀或寫作,往往越來越沉浸其中,這種“增強迴路”會幫助我輕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
而每次完成一個大目標時,例如寫完一篇書評,我就會獎勵自己時間去聽音樂放鬆、去吃喜歡的食物,讓自己獲得回報感而持續能量滿滿。
萬事皆可復盤。
《復盤高手》一書的後半部分(103~197頁),就是個人成長的四大實際場景:時間管理、學習考試、求職失敗、成功案例的復盤實踐。
每個實際場景的復盤,都有理有據、有方法,比如,三腦理論、VAK測評、時間管理四象限,問題分析5Why、4M1E法等。
學會復盤、應用復盤,我們的人生從此將變得不同——
時間管理的復盤,讓每一秒都有成果。
知識學習的復盤,讓學習變得更有效。
對求職失敗的復盤,避開那些踩過的坑,多維度思考,挖掘自己的職業潛能。
對成功事件復盤,讓成功帶來更多成功。
其實,復盤的理念、流程、方法可以應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工作、事業、家庭、生活、婚姻、育兒、人生重大選擇,皆可復盤。
只要我們持續有效復盤,就能告別低質量的努力,高效提升自己,不斷精進,實現蛻變式成長。
改變人生的邏輯層次模型
寫在最後
復盤是有力量的。
就像曾國藩通過持續有效復盤戒了煙,也戒除了輕浮散漫等毛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不斷精進,逐漸接近了儒家對“聖人”的要求,被世人尊為“半個完人”,這就是復盤的力量。
古今中外但凡有大成就者,無不是復盤高手,比如,埃隆·馬斯克、巴菲特、李嘉誠、柳傳志、任正非、扎克伯格等等。
他們的復盤,又無不做到了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有恆”: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每一個當下,決定了未來。不管我們起點有多低、做得有多爛,只要從當下開始,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小時進行持續有效復盤,就一定能在自我認知與自我精進之路上,實現蛻變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