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什麼治癒系男友啊,他倆真的,我哭死。
都快小半年了吧,李鍾碩和iu這糖真的磕不斷了,最近有人發現李鍾碩的手機殼是iu周邊。
就連帽子都是iu同款,還有同款戒指,果真是真情侶是忍不住要秀恩愛的,小細節狠狠拿捏。
不得不說,這倆人真的有在認認真真戀愛吧。
被曝光戀情當晚當晚火速認認真真寫了小作文回應,幾乎每次面對媒體粉絲都是大大方方,在一起之後的生活質量不降反升。
不僅二碩本人出現了幸福肥,iu的心理狀態都好了不少。
iu回應戀情
關注iu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iu的身體一直都是負分狀態,暴食症、長達一年的耳朵問題、重度失眠...
但據iu自述表示在戀愛之後,這些狀況都已經開始改善了。
最近,公開戀情後首次露面的iu心情也十分nice,還未上台前就被媒體捕捉到在停車場邊跳邊走的活潑又可愛。
看到iu這種狀態,粉絲們都感到真滴很感動,有種在託付小女兒的既視感。
就是說,人的狀態真的和睡眠質量有直接聯繫吧。
睡得好肉眼可見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整個人都散發著積極陽光的少女感。
睡不好的時候不僅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感覺路過的狗都在散發怨氣。
為了睡個好覺,有的人會選擇治癒系好眠男友。
而我不一樣,選擇睡前上廁所,杜絕一切睡眠阻礙,膀胱都得被pua:管你有沒有,睡前必須尿一次!
最近上網才發現原來真的不止大人一個人,這類人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尿眠體”。
看着網上的評論,真的有種在和網友們隔着網線照鏡子的感覺。
別人:今夜,一定要學完了才能睡!
我:今夜,一定要尿完了才能睡!
刷了不少評論大人也發現睡眠這事是有參差的。
能睡的人天雷來了都叫不醒,有的人樓下貓叫一聲都得驚醒;韓國人睡四個小時就能滿電工作,國內人均八小時早起還困得不行!
就是說睡個覺怎麼能睡出這麼多差異性,好的睡眠到底是啥樣的?你的睡眠達標了嗎?
>>>
尿眠體們真的睡得更好嗎?
事實上每個人的睡眠都是有節律的,
一般一次完整的睡眠周期在90分鐘左右,分為4個階段
。
入睡期(N1),持續1~5分鐘,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叫醒;
淺眠期(N2),持續10~25分鐘,體溫下降,肌肉放鬆,呼吸和心率減緩,意識消失;
熟睡期(N3),也叫深度睡眠,持續20~40分鐘,這個階段身體會進一步放鬆,此時也很難被喚醒,這也是我們大腦排毒、休養生息的重要階段。
經過熟睡期後我們會回到淺眠期N2階段,最後進入快速動眼期,這個階段就很容易做夢。
一晚上這個循環會重複4~6次,隨着循環,人的丘腦能夠釋放出一種物質,來防止外界那些嘈雜的聲音進入大腦內,以防影響到睡眠質量。
睡眠越深,丘腦產生的這種物質越多,在夜間的時候就能夠幫助你的大腦抵禦掉這種大部分的外界的嘈雜的聲音,讓你睡得更安穩,也不容易被吵醒。
這也就是為啥有些人進入深度睡眠後,雷打不動,十個鬧鐘都能變成搖籃曲。
但,別管屏蔽外界的能力有多強,也擋不住內在的洪荒之力。
一般來說喝水過後30~45分鐘會想上廁所的感覺。
也是就是說,如果恰巧我們在睡前幾分鐘喝了一杯水,那麼根據正常的睡眠階段來看,我們最有可能就在熟睡期憋醒,然後拖着正在排毒的大腦去排尿。
對於睡眠健康的人來說,除了心情上有點煩躁外只是提前開啟下一個睡眠周期了,並沒有啥影響。
但對於「睡眠障礙」人群來說,本身就睡眠淺很難進入深度睡眠,這一憋醒睡眠又從頭開始了,下次進入深度睡眠還不知道是幾點。
大腦和身體修復過程長期被中斷顯然不利於身體健康,還會讓人在第二天感覺疲軟無力。
這種時候就體現出了尿眠體們的先見之明,對於睡眠很有壓力的同學來說,睡前上廁所真的很有必要!
# 如何判斷自己睡沒睡好
首先可以看看自己的睡眠時長夠不夠。
醫生麥克爾·莫斯利(Michael Mosley)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判斷自己睡眠時間是否充足。
首先準備一個金屬的勺子和托盤,或者能發出清脆響聲的東西。
午睡時你可以握着勺子,將手垂放在床沿,將托盤放在手下方的地上。
當你進入睡着的時候,肌肉放鬆,勺子就會掉在托盤上,此時被驚醒後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從躺下到入睡的時間。
時間>15min就是正常的;時間<10min,說明你可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時間<5min,你可能面臨嚴重的睡眠不足。
其次,睡得好不好,不僅僅只取決於睡眠的時長,關鍵得看睡醒了之後的狀態。
畢竟韓國人一天睡4個小時還能唱跳,國內8小時+還是滿臉疲憊。
其實,成年人一晚深度睡眠時間通常佔比是15%~25%,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睡眠8小時,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大概就在1~2個小時之間。
而對於短睡眠者,4小時的睡眠,只需要30分鐘的深睡眠就能恢復狀態。
所以,無論是自然醒還是被尿憋醒,只要早上醒來後如果感覺精神有所恢復,昨晚睡前的疲勞感消失了或者明顯減輕,就說明睡夠了(上班的怨氣不算在疲勞感內。
>>>
人類為什麼需要植入“睡眠程序”?
and,再來聊聊為啥我們總愛給睡覺找點儀式感。
細數這兩年真的沒少為了睡覺花心思,從床上用品(床墊、枕頭、被子等等)到床頭燈、耳塞。
甚至在睡覺姿勢都做過一定的努力,最後不得已還會搞一些精神療法,只是為了能為睡眠提供一個“好客體”。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睡眠程序”,都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安心、有歸屬感的環境,能夠順利且高質量的進入睡眠狀態。
而我們一旦認定習慣了一種“程序”,就會讓人習得一定的熟悉的安全感,外在的一切都會成為內在穩定的關係存在。
所以,不論是尿眠體還是任何睡前“強迫症”,實際上這類行為都能增強我們對睡覺的歸屬感。
歸根到底,一旦睡覺這件事變成了心理壓力,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這樣我就一定能睡着”的信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