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形勢異常緊張之際,中國歷史上有9次收復台灣經驗值得借鑒。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是魏徵死後唐太宗的感嘆。前人的成敗得失,是後人走向成功的秘訣。
前九次的收復台灣經驗歸納起來就是:1.武力鎮壓,持續威懾,2.勸降安撫,瓦解軍心,3.封鎖台海,阻斷外源,4.爭取天時地時,收復就近島嶼,5.有長期作戰準備。九次收復都是以武力征服為基礎的,實力不夠備戰時間就很長。一鼓作氣,一蹴而就,閃電戰不是首選。統計前九次作戰也沒出現斬首行動。接下來的第十次收復,正是考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的時候。
台灣是中國的寶島,歷史上記錄中國有9次收復台灣的行動。其中四次是從外國侵略者手中奪回,四次因台當局欲占島為王,招安不成武力收回,一次為日本二戰戰敗歸還。無一不是通過戰爭或配合戰爭收回。戰爭採用的方式大部分為先收復台灣的澎湖列島等外圍島嶼,採用武力鎮壓,配合圍困封鎖,切斷外源,勸降動搖軍心,都能收到收復台灣的目的。收復準備時間:短期取勝的次數不多,大部分是長達一年或十幾年的準備。目前來看與現在國人認為的一天或一周就能收復的短期作戰思想不同,要做好進行稍長戰爭的準備。
第一次,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公元230年,東吳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渡海至台灣(稱夷洲),和當地土著衝突,吳國大勝,確立台灣歸屬。
第二次,隋朝時期
公元607年,招安台灣(稱琉球)不成,隋煬帝派何蠻、陳棱多次發兵東征台灣,到610年,陳棱東征流求,與土著激戰。隋軍獲勝。台灣劃為大陸領土範圍。
第三次南宋時期
1171年土著人又想自立為王,1172年泉州知府汪大猷進攻流求,土著人戰敗,設立政府機構。
第四次,元朝時期
元朝皇帝忽必烈招撫高山族人不成。公元1280年,採用封鎖、進貢、貿易戰等手段,1297年,派福建平章政事高興,率軍激戰數月拿下台灣正式納入版圖。
第五次,明朝時期
1602年,戚繼光打敗倭寇,部分倭寇侵駐台灣島。大將軍沈有容揮兵渡海,消滅外國侵略者,收復台灣。
第六次,明末清初
17世紀初,“海上霸王”荷蘭侵略台灣。公元1662年,明朝將領鄭成功,經近一年戰鬥,趁季風的影響,率鄭家軍擊敗荷蘭收復台灣。
第七次,清朝時期(清朝康熙)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騷擾福建沿海地區,清政府招撫和議和不成,改為武力統一。1683年,施琅率領軍向台灣進攻。鄭克塽宣布投降。實現台灣與祖國統一。
第八次,清朝時期(清朝同治)
1874年,日軍侵佔台灣。沈葆楨率領軍赴台,邊打邊議,迫使日軍撤離台灣。
第九次,新中國成立前期
甲午戰爭割讓台灣。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台灣重回祖國。蔣介石政府接收台灣。
接下來的一次,即第十次,目前正在緊張進行中,採用巡查巡航,軍事威懾,希望和平統一。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