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友驊
馬英九從南京到了武漢,然後他還是維持了天天早上運動,我們都叫他“勇腳馬”。他非常喜歡跑步,不管在任卸任,甚至於到香港也還是維持跑步的習慣。
這次行程安排得也非常緊湊,況且他還要照顧30多位學生,加起來是50多人的訪問團。對每一個團員,他都要千叮嚀萬叮囑。
這邊我就舉一個例子,馬英九曾經一天的行程是16個行程,結果他還是覺得行程太少,於是他主動找幕僚加了行程,一天的行程可以加到27個行程,所以我們經常笑馬英九是“馬行程”。
還有,馬英九這個人的個性他是喜歡更正的,我們都叫他“馬更正”。所以他有三個綽號就是“勇腳馬”“馬行程”“馬更正”。
馬英九這一次由南京到達武漢,他到武漢的主要目的有三個,第一個,他要參觀當年辛亥革命的博物館,這個是馬英九念茲在茲的事情。
因為他認為孫中山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發生地就在武昌。他認為沒有武昌革命的話,大概清廷還能苟延殘喘。所以他看到孫中山就眼眶含淚,眼淚差點就要掉下來,因為馬英九說這是他的偶像。
第二個,馬英九他成立一個“大九學堂”,“大九學堂”跟武漢有所牽連的就是湖南的嶽麓書院。這個嶽麓書院我曾經去過,也看過,現在馬英九的“大九學堂”就是仿照書院的格式,所以兩湖他是一定會去,尤其馬英九他受到了兩湖革命的影響,他認為兩湖革命的結果就是推翻了清朝。
第三個,馬英九這個人他有一個歷史癖,尤其是“民國熱”。他希望中國大陸跟台灣之間藉由這個“民國熱”連接起來。
台灣有很多的歷史學者其實是要割裂這一塊,馬英九眼見於此,出於他的使命感,他必須要把這兩者連接起來。
到了武漢,早上6點半他就開始晨跑,晨跑完可以說他就是一天行程的開始。不過他昨天到了武漢談到兩岸關係,他就講行穩致遠、求同存異。
行穩致遠是兩岸可以避戰的原因,顯然馬英九非常關切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那當然他講到求同存異是馬英九非常自得的“九二共識”,他在任期間曾經特別召開了一個“九二共識”的圖文展,他還把原件公開,用手指着原件說,你看李登輝也在上面簽字,辜振甫也在上面簽字。
那當然
辜振甫跟汪道涵兩位老先生雖然已經不在世,但是馬英九認為“九二共識”是他對於兩岸政策最自得的部分。
他說“九二共識”就是求同存異、行穩致遠,也是兩岸避戰的一個非常的關鍵。
馬英九會講這種話確切地說是跟他長期處理兩岸關係是有連結的,馬英九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他是一向就是求同存異、水到渠成。所以他講行穩致遠等這一些雖然大家有點覺得繞口,但是事實上這是馬英九的心意。
坦白說他個人是對中國大陸是有感情的。但是就歷史上來看的話,關於中國近代或者現代史,馬英九的知識能量是不足的。他希望“兩岸共修抗戰史”,因為抗戰史是他爸爸一生的經歷。
所以馬英九這次去武漢,他會去看辛亥博物館,他也會到嶽麓書院去順便祭祖,這些都證明了馬英九這次來中國大陸,除了“歷史之旅”“民國之旅”“慎終追遠之旅”以外,也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是傳達的一個信息:求同存異、行穩致遠。
他希望兩岸之間要避戰,如果真的發生戰爭的話,對兩岸來講都是一個不幸的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