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權健事件”的持續發酵,保健品行業的頑疾不斷浮出水面。在對國內保健品市場亂象進行抨擊和反思的同時,很多人的目光也轉向了“海淘”的國外保健品。近年來,隨着“海淘族”的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傾向於選擇“舶來品”,認為這些產品“療效好”、“安全性高”。
然而,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海淘”過程中信息不透明的漏洞,為產品打上“官方認證”的旗號,肆意誇大、編造產品的所謂“功效”,欺騙、誘導消費者花費重金購買。在這些被商家吹得天花亂墜的“洋神葯”背後,到底隱藏着怎樣的真相?
美國FDA為產品認證?假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很多在國內電商網站上銷售的美國保健品介紹中都會加入“FDA認證”,甚至不少產自澳洲、日本等其他國家的產品介紹中也會加上這幾個字。有些消費者感到疑惑,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來,FDA就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簡稱。作為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最高立法機關,得到FDA的認證無疑等同於為產品的質量和功效鍍了一層“金”,獲取消費者更高的信任度。
然而實際上,美國保健品行業採用的是“榮譽準則”模式,FDA不僅不對保健品成分的效果進行所謂“認證”,就連產品的安全性也不會進行審批和認證。根據1994年美國頒布的《美國膳食補充劑保健與教育法》(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保健品並不像藥品一樣,受到美國FDA的嚴格監督。同時,保健品上市也並不需向FDA提交產品安全性的證明。只有產品上市後出現問題,FDA才會對其過問。換句話說,美國保健品的成分是否安全和有效,全憑廠商的誠信自律。
那麼,FDA是否對保健品放任不管?並非如此。據了解,FDA在原則上對產品標籤內容進行管制,根據要求,美國保健品的外包裝和產品介紹上不允許做任何關於療效的宣傳,並強制所有產品在包裝上註明“本產品不用於治療、預防、處理、防治任何疾病”,因為只有藥物才能合法地提出這類功效,而保健品屬於食品範疇,不是藥品。廠商只能在產品介紹中進行“健康聲稱”、“功能聲稱”或“營養素含量聲稱”。
根據中國保健協會官網一篇文章的解釋,產品的“功能聲稱”可用來描述營養物質與營養不良疾病有關聯,例如“人體缺少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還可以描述所含營養成分如何改善或維持人體結構功能,或描述攝入該營養成分對提高人體健康的一般好處。然而,在國內某電商網站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看到,一家美國知名保健品牌海外旗艦店將維生素C產品的功能描述為“可預防、治療壞血病”,這就已經脫離“功能聲稱”的範疇,變成產品的“療效”了。
在美國,FDA對保健品的宣傳採取嚴格的管理制度,所以消費者普遍將保健品視為補充營養元素、調節機體的一種手段,明確它們不具有能治病的功效。然而在我國,個別不良商家打着“FDA認證”的旗號,誘使消費者認為該產品經過了美國FDA的官方背書,並且誤導消費者認為該產品具有預防、治療某些病症的作用,這是否涉及了虛假宣傳?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如果產品未經過FDA認證,商家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對於這個現象,國家是否有查處,電商平台是否負責任,企業是否自律,消費者是否具有專業知識都很關鍵。”
酵素可“包治百病”?假的!
在不少消費者眼裡,“日本製造”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詞,加之近年來在坊間流傳服用酵素的諸多好處,一時間日本酵素成為朋友圈裡代購的熱銷貨。
實際上,日本對酵素這類保健食品的管理並不嚴格,和美國類似,也不必經過科學驗證產品到底是否具有宣傳中的效果。日本將介於一般食品和藥品之間的、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食品統稱為保健機能食品,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規定,又將保健機能食品劃分為營養機能食品和特定保健食品兩大類。其中,酵素就屬於“營養機能食品”類,不用申請許可,只有在市場反饋這類食品中存在問題時,政府才進行事後監管。
雖然管理寬鬆,但日本政府同時規定,為了杜絕宣傳虛假宣傳,造成誤導,禁止在營養機能食品標示中出現“能夠達到某種保健目的”的字樣。因此,酵素在日本的宣傳也僅圍繞着“美容”、“保持健康”和“瘦身”做文章。
然而,在進入中國以後,部分不良商家將酵素的功效無限誇大。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國內的幾大電商平台上搜索“日本酵素”產品,發現部分產品介紹中除了強調產品有美容瘦身的功效之外,還聲稱酵素可治療脫髮、解酒、抗瘤抗症等,更有甚者將“抗癌”也寫入了產品功效中,堪稱“包治百病”的“神葯”,讓人啼笑皆非。
“洋貨”符合國人體質?不一定!
對於部分商家肆意誇大國外保健品效果的行為,朱丹蓬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雖然國外的監管比較健全,整個保健品產業結構整體高於我國,產品質量比較穩定、可靠一些,但並不意味着國外保健品一定比國內好。“不同人種的細胞、生理結構、肌肉結構都不同,外國的保健品不一定都符合中國人的體質。”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指出,國內和國外保健品在質量方面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原料和工藝上都很接近,“只要是合規的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
海外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不透明的“海淘”過程更加大了購買的風險,如“海淘”維權難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待解。對此,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盧永福指出,目前跨境電商“海淘”代購的保健品屬於私人購進,產品沒有經過國內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審批,因此消費者需要謹慎購買。
(責任編輯:李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