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媒體宣布,卸任已久的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至4月7日前往大陸參訪,行程包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和重慶這五座城市,除了在清明時節祭祖外,還將參觀辛亥革命與抗戰遺迹,並率領台灣青年學子與大陸學生進行交談。
近年來,在美西方干預勢力和民進黨“台獨”勢力越發猖狂的勾結態勢之下,台海局勢急轉直下,戰爭風險不斷升溫,尤其是去年佩洛西竄台引發的台海危機,差點讓台海擦槍走火。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由於台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民眾間的交流合作遭遇嚴重阻礙。
在此背景下,馬英九出訪大陸,無疑為冰封多年的兩岸關係帶來春日的一縷陽光,對於消融兩岸之間的隔閡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74年來,第一位前往大陸訪問的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此行的意義註定將不亞於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破冰之旅”。
對於馬英九的大陸之行,國台辦方面予以積極回應,並表示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長期秉持“謀獨”路線的台當局,卻並不樂意見到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士同大陸眉來眼去,以各種借口設置障礙。
台行政機構負責人陳建仁表示,希望馬英九此行能夠維護台灣“尊嚴”,並強調“馬英九不只是馬先生,更是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由於馬英九的特殊身份,台“安全局特勤中心”計劃安排隨員赴大陸“維持治安”,確保馬英九的人身安全,不過大陸方面明確表示不許“安排配槍”。
馬英九沒有傳出赴陸訪問的消息時,整個綠營對於這位“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沒有表現出半分尊重,甚至給其扣上“大陸同路人”的帽子。可現在,蔡當局卻對其“推崇備至”,一口一個“前領導人”叫得格外恭維,前後對比強烈的反差感令人好氣又好笑,活脫脫上演了一場現實版“官場現形記”。
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的交手,不僅取決于軍事對峙,同時也體現在對島內社會政治的影響。就在馬英九出訪大陸的幾乎同一時間,蔡英文的外出竄訪行動也將開啟。
3月21日下午,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召開記者會宣布,蔡英文將於3月29日從台灣啟程,展開所謂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除了對危地馬拉和伯利茲進行竄訪外,還將以“過境”形式現身美國紐約和洛杉磯,同美方展開一系列互動,最後於4月7日返回台灣,全程10天9夜。
事實上,早在農曆春節之前,島內知名學者邱毅就率先曝料,蔡英文將於今年內竄訪美國。至於具體的竄訪形式,則主要有兩種選項,其一是所謂的“李登輝模式”,即只在大學校園、智庫、基金會等民間機構內發表演講;其二是所謂的“澤連斯基模式”,即被授權進入華盛頓,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
一般來說,前者的政治敏感度相對較低,操作起來更加容易,而後者敏感度更高,遭遇的阻力較大。從台當局發布的聲明看,蔡英文的美國行程並未包含華盛頓,說明美國決策層事實上已經否決蔡英文更進一步的政治野心。
儘管拜登當局遏制了蔡英文的政治企圖,但這還遠不能說明已經萬事大吉。2023年一開始,有關美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竄台的聲浪就此起彼伏發酵。不久前,麥卡錫向記者透露,他將在加州與“過境”美國的蔡英文會面。至於這場會面是否啟動,蔡英文方面並未確認。而如果美台執意勾結到底,解放軍勢必將發起比去年“圍台軍演”更勝一籌的對台系列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