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領團隊建設湖北省首個考古方艙,組建科技考古實驗室、搭建智慧博物館、統籌數字文化展覽;
他既是考古挖掘的“解碼者”,也是文化遺產的“代言人”;
他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
三十載牢記初心,探尋中華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讓古老文物更加鮮活生動,吸引更多群眾關注考古、愛上博物館。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館內 肖藝九 攝
博物館搬進網絡雲端
作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26萬餘件。一直以來,方勤給自己定位——帶領全體工作人員做好長江中游文明的“探尋者、守護者、傳承者”。
2020年3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漢。湖北省博物館嘗試組織了第一次雲上觀館活動,累計觀看量高達3000萬人次。如今,“雲遊”湖北省博物館成為觀眾全天候、沉浸式觀展的首選。
“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博物館看展已成為新的生活方式、社會風尚。”方勤常常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常來逛博物館。為此,湖北省博物館在陳列布展中加入AR、VR技術,增加展覽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數字化轉型之餘,方勤還提出,布展、開展活動等都要考慮年輕人的興趣所在,打造集觀賞、學習、休閑於一體的文化場所。
伴隨湖北考古與博物館頻頻“出圈”,方勤數次以國寶守護人和考古代言人身份亮相多檔節目,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博熱”,他也被稱作“網紅館長”。方勤認為,對於博物館而言,數字化建設絕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帶來的是全新社會形態,是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平台,是業務協同、文物展示的創新平台,是文物保護、價值挖掘的決策支撐平台,是內容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平台。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曾侯乙展廳組織移動安裝曾侯乙編鐘 肖藝九 攝
實驗室建在考古現場
9月28日,湖北學堂梁子遺址發現第三具完整“鄖縣人”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這是迄今所見歐亞內陸同時代最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也是我國乃至國際學術界的一項重大考古新發現。
方勤介紹,為開展更深入、精細的考古發掘與多學科研究,考古隊在遺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艙、實驗室、多功能中心和預留髮掘區在內的1000餘平方米溫濕可控考古方艙,同步進行八大學科33個方向研究,讓所解讀的信息更多更准更科學。“科技已成為考古的左膀右臂,乃至半壁江山。”方勤說,新時代的考古,科技應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自覺,考古早已是多學科合作的典範。
“在考古中,新科技新技術就像給我們插上了翅膀,增添了眼睛。”在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現場,作為項目主持人,方勤正帶領年輕的隊員進行田野考古操作。他帶領團隊建立湖北省首個考古方艙,搭建500平方米科技考古實驗室,將更多現代科技手段運用於古老遺迹。“我們發現了宮殿性的建築,還有水稻、粟、麥這些植物,說明5000年前中華民族在長江流域就有高度輝煌、高度發達的文明。”方勤說,這些新收穫,都得益於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近年來,在方勤的帶領下,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展覽展示、傳承弘揚、考古發掘研究等方面碩果累累。方勤表示,將進一步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吳純新
圖源:新華社
編輯:吳瓊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