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不是謎
2007年7月的一天,艾威資本集團的姚毓林要去美國,找了幾本書準備在飛機上看,他順便送了我兩本小書,一本是菲利普·費舍的Developing an Investment Philosophy(《發展投資哲學》,有中文譯本;另一本名為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價值投資小書》),書的開面小小的,綠色燙銀,精緻可人,是2007年出版的新書。
作者克里斯多弗·布隆尼是崔迪·布隆尼公司的總經理,他的父親霍華·布隆尼曾做過華爾街的經紀人,也是布隆尼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而當年布隆尼公司的一個重要客戶便是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而且格雷厄姆的辦公室緊鄰布隆尼公司,算是價值投資的大本營吧。後來,作者的父親又與巴菲特交往,買了不少伯克夏的股票。按傳統的說法,作者是“家學淵源”,從他口中道出的價值投資智慧,別有一番味道。
我粗看了一下,便讓Value的同事翻譯了幾章,可很快發現台灣的商周出版已有中譯本,索性摘要些文字吧。
羅傑·羅文斯坦
這裡的序言《價值投資不是謎》的作者是羅傑·羅文斯坦,中國的讀者應該不陌生,因為他的《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巴菲特傳)與《營救華爾街》(關於長期資本管理事件)都有中譯本。我一直很驚訝羅文斯坦何以有如此的投資見識,看了序文後,便知他幼年已投入股市,也就不奇怪了。至於正文,都是些價值投資的基本常識,哪怕對此早已理解的人,也可溫故知新吧。
例如,2000年8月的美國《財富》雜誌刊出過一篇名為《十年不墜的10隻股票》的報道認為,博通(Broadcom)、嘉信(Charles Schwab)、安然、基因生計(Genentech)、摩根士丹利、諾基亞、北方電訊(Nortel Networks)、甲骨文、悠景科技(Univision)與衛康集團(Viacom)10隻股票是一種“買完就不必再費神的投資組合”,能讓你“時機一到,安心退休”。但不到半年,它們平均跌了80%,儘管後來股市在2003年反彈,總虧損仍高達50%。
你認為這例子就是美國股市的“西洋景”?在中國,我們不是天天聽到類似的、自信滿滿的“價值投資者”也在如此高喊嗎?十年的歷史確實不短,但若違反了投資的基本原則,它們無法見證未來。
《股市泡沫的特徵》選自林森池的《平民資本家》(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1版)。林森池是個資深的香港股市分析員,這本書與2005年出版的《證券分析實踐》一樣,都中規中矩,對許多缺乏基本的證券分析知識的讀者而言,是難得的教科書。而林森池20世紀70年代就入行的從業經驗也是值得中國內地讀者借鑒的。
《向越南出發:尋找下一塊金磚》也來自香港(吳方俊著,博顥出版公司,2007年6月第1版),對投資越南的方方面面作了介紹,內地這類書暫付闕如,姑且作為參考。
《偶然造就一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和《撞上快樂》(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都是暢銷書,一個在德國,一個在美國,談的是深奧的道理,寫作的手法卻頗為有趣,尤其是《偶然造就一切》,有些類似於小說,“隨機行走”,並不追求嚴謹的體系。這種寫法似乎在國際上很流行,像幾年前出版的另類投資書籍《成事在天》也是類似的路子。
《撞上快樂》的主題是分析幸福,但正如譯者所介紹的那樣,作者是研究預測偏差領域的權威,而預測偏差涉及的類型有記憶偏差、忽視情感適應、投射偏差、忽視不同時間節點狀態的不同而造成的偏差以及迷信選擇等,這對投資很重要,也是當今投資研究領域的顯學之一。我們在本卷選的“亡羊補牢”是書中的最後一部分。
《中國:搖搖擺擺的巨人》說的是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不管這位《大崩壞》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的觀點有多少道理,畢竟人命關天且關係到我們及子孫後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我這兒有一本美國的《讀者文摘》(中文版,2007年10月),裡面有一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環境經濟學家,根據聯合國的兩份重要資料選出的全球最環保、最適合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綠色的幸福生活》。
前五名的國家大多在北歐,分別是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和奧地利,末五名則都是非洲國家。全球最環保與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前五名是斯德哥爾摩、奧斯陸、慕尼黑、巴黎和法蘭克福。香港列第18位,比東京(20)、墨爾本(29)和悉尼(40)還要靠前,這倒讓人沒想到。我們的廣州、上海和北京分別列第69位、71位和72位。
你們知道選取的國際城市的樣本是多少嗎?
只有72個!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的三大城市分別名列倒數第一、第二和第四。
《人生一瞬》(台灣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06年10月第1版)是台灣讀書人詹宏志的最新文集。詹宏志在大陸出版的作品很少,而且都是早期的,如《創意人》(1986年)。
詹宏志在台灣文化圈與出版界很活躍,曾創辦城邦出版集團,又擔任了台灣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公司的董事長,我一直認為他比較浮躁,至多是才氣較足而已。我買《人生一瞬》純粹是好奇,但從書後面翻了幾頁後,覺得蠻好,認真看完全書後,有兩個字可概括我的感受:“純正。”
文字這東西,做假不得。文字也像女人,有小家碧玉、有辣妹、有俏姑娘,她們都漂亮、引人入勝,可真要如大家閨秀,則難上加難。老舍也說過,文章的最高境界如做菜做湯,不加佐料,純是原料新鮮品質好,詹宏志正是。
大陸的讀者看多了余秋雨式的“學人散文”,再看看真正讀書人的文章,對提升品味有益處。
本篇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