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官 科
32年前,侯孝賢憑這部自己主演,楊德昌導演、與蔡琴對戲的電影,差點拿下金馬影帝。如今,看回楊德昌犀利如手術刀的鏡頭語言,似乎讓人體會到對當下的一種善意嘲諷。
文|阿樹
轉載自:膠片森林
(id:filmforest)
用今天的語彙來界定,《青梅竹馬》是一部喪片,喪到主人公阿隆的死亡顯得有些無足掛齒。是的,似乎有必要劇透一下,本片是以阿隆之死而告終。

人們常說,好電影是經得起劇透的,因其文本的豐富性,可反覆解讀,仔細品味。《青梅竹馬》在這個維度上,可以算作是好電影、甚至優秀的電影。但這並不足以成為我預先進行劇透的理由。事實上,直接推動阿隆之死的事件,在整部影片的情節序列中,只佔據了一個極小的敘事單元,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這個事件是隨機的,也是相對孤立的。
也因此,我們將阿隆之死放置在整個故事中來,事件的因果邏輯和心理的情感邏輯便難以琢磨,但阿隆之死又是如此之重要,以至於任何觀看這部影片的人都無法忽視。

由侯孝賢32年前扮演的阿隆
阿隆何許人也?他總是一副苦瓜似的臉容,表情永遠垮塌着,偶爾擠出一個笑容來,掛在臉上,也是隨時會掉落下來的樣子。阿隆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loser,他在台北這座大城市裡有自己的房產,家境似乎也不差,事業雖小,但足以維持溫飽,阿隆還算是個熱心人,甚至老好人,樂於幫助身邊那些整天抱怨社會的人,且心懷悲憫。
儘管如此,阿隆還是很喪,渾身透着頹喪的氣息,也由此帶來了整部影片的喪的情調。單憑着直覺,我們似乎可以想見,阿隆並非死於那實實在在的一刀,阿隆的死,與主導着影片的喪的情調,有着非常隱秘的關係。但卻說不好它來自何處。所謂喪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是喪片的最高境界。

1985年前後,於台灣新電影可以算作是一個豐年,侯孝賢拍攝了《童年往事》,他還連同後來親密合作幾十年的御用編劇朱天文,一起為楊德昌編劇了這部《青梅竹馬》,並擔任主演。不同於《童年往事》家庭視角下對歷史與個體的透析,《青梅竹馬》的敘事,是在社會向度上展開。

不同於侯孝賢自然主義式的溫情與自省,楊德昌則是冷峻的,富於批判鋒芒的。影片在敘事節奏和故事結構上,是侯孝賢和朱天文招牌似的散文化風格,去戲劇,弱情節,慢節奏,細水長流。而楊德昌一以貫之的精準和銳利,也深深地嵌入到細節的調度之上,看似微不足道,看似若有若無,卻能一刀命中,刀法絕然。
再次審視阿隆所處的環境,找到楊德昌的精準細節:阿隆是布店老闆。有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問他:「您在哪高就?」他回答:「做布的」,「噢!紡織!」問的人似乎在驚嘆。阿隆反駁道:「不不,就是做布的。」生硬的笑容稍縱即逝,阿隆似乎在心裡說,我就是個布店老闆,玩不了你們那一套新潮的。
紡織和做布,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才會使用的詞彙,而兩個時代的人,也陡然拉開了溝壑。我們知道了,阿隆是個一直未曾改變的人,而世界變得太快,1980年代中期的台灣,經濟社會如同疾馳而過的高速列車。曾經是棒球場的新星,風雲一時的少棒隊投手,如今投飛鏢時卻慘敗於一個西裝革履人模狗樣的新型職場人。
阿隆一直是阿隆,還是個老好人,蹲守在迪化街的老式布店,維持着一份青梅竹馬的愛情。「青梅竹馬」是本片的題眼,似乎暗含着一種堅若磐石的情感關係,也意味着改變的不可能發生,而在本片中,「青梅竹馬」已尋不見愛情,沒有激情,只能僵硬地持續着,像個披着美麗外衣的善意的嘲諷。

整個社會被經濟激發出無限活力時,作為「社會手術刀」的楊德昌,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部分人的頹喪。他們頹喪的原因,是在改變與不變之間,產生了遺落和疏離之感。結婚和移民不是萬靈丹,希望是短暫的幻覺。再往下探究其根源,便可進入楊德昌所批判的場域——社會高速發展的人性蛻變。

阿隆一角所呈現出了人物的狀態,而事件被抽離成為一個相對模糊且並未直指的背景,但又沉重壓在人物身上,因此電影文本層次的鏡頭語言,更多用來捕捉情緒,把頹喪、絕望、壓抑、悲戚甚至生無可戀,附着於一個宏大的敘事主軸——新舊社會更替,人性溫度的變動。反過來,這個主軸又推動着阿隆走向他必然的宿命——死亡。死亡的降臨如此偶然,讓悲劇倍加深重。
阿隆為求宣洩去賭博,賠了車;被殺前,他被計程車司機拋下;受傷後,阿隆攔車被拒。車是個反覆的隱喻,車帶走了一批人,遺留下一批人,阿隆屬於後者,在那空曠的公路上,他是唯一的遺留者。耶穌誕生這天早晨,青梅竹馬的女友也開始了新生活,唯獨他死了。

侯孝賢2017年7月18日出席楊德昌經典電影《青梅竹馬》首映會)
《青梅竹馬》誕生至今已經三十二年,楊德昌也離開了我們十年。他曾手術刀一般剖析着他所處的時代,也成為我們理解自身所處社會的摹本。而我們的時代,幾乎沒有哪個導演可以如他一樣,那麼迅速又精確地捕捉到當代人的生活困境,以至於在今天,我們無從思考自身何以如此之喪。
或許,這就是我們重看楊德昌、重新討論楊德昌的意義吧。
▼ ▼ ▼

青梅竹馬(1985)
導演: 楊德昌
主演:侯孝賢/ 蔡琴/ 柯一正
語言: 閩南語/ 漢語普通話
首次上映日期: 1985
修復版上映日期:2017-7-18
編輯|胡雯雯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公眾號:膠片森林(id:filmforest),在紛繁的影視叢林中,摘最好看的那片葉子給你。歡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聯繫原公眾號。
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台回復「小南」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