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6個月到11歲,11年的時間裡,一個孩子一直在等待手術。2017年7月13日,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貴懷帶領醫師團隊,在手術室、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為患者大寶(化名)近全切除了發於延髓長至頸髓末端10cm長的先天性脊髓內脂肪瘤。

術後,大寶從麻醉中醒來,王貴懷第一時間前往重症監護室看望他,檢測四肢活動正常
6個月大發現髓內腫瘤
大寶今年11歲,上六年級。出生3個月,父母發現大寶的四肢肌肉略顯僵硬,手腳活動特別少。經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中樞性協調障礙”,並給予肢體功能鍛煉等系統的康復治療。然而3個月治療沒有什麼起色,父母又發現:大寶不能完成抬頭、翻身等基本的動作。後到省級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大寶患有腫瘤。
腫瘤是先天性的,上端長在腦幹中主管呼吸與心跳的中樞延髓內,下端延伸到了頸髓的最末端,約有10cm長,把正常的腦幹和頸髓向前擠壓,幾乎呈紙片樣。腦幹管理着人體重要的生命功能,而頸髓管理着頸部以下所有肌肉的活動,這兩個位置如果發生輕微的損傷,就會導致呼吸心率驟停,四肢癱瘓,病人可能喪失生命,或者高位截癱而終生卧床。當時僅6個月大的孩子,身體條件也根本無法承受一次重大的手術。輾轉於上海、北京等多家醫院,接診的醫生都表示無法手術或手術風險極高。
11歲冒死求生

大寶在父親的攙扶下仍行走困難
按照大寶的病情,接診的醫生曾預估他的生命年限僅有10年。在這10年的寶貴光陰里,大寶除了走路不穩外,他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說話、上學,並且智力發育非常好。但2017年3月,11歲的大寶突發高熱,經積極治療,病情有所好轉,然而四肢的活動卻變差了,雙手無力,無法握筆,站立或走路時雙腿顫抖嚴重,無法獨立行走。
活過了10歲,已讓這個家庭看到了生命的奇蹟。父母抱着大寶,再次來京求醫,可是先後幾位接診的專家在評估了病情和手術風險後,都拒絕了他們。
一次偶然的交談,大寶的父母從病友的口中了解到了王貴懷教授,得知他曾經創下切除長達26cm髓內腫瘤的記錄,抱着最後一線希望,一家三口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王貴懷為大寶進行了全面的體格檢查,反覆閱讀他歷年來的就診病歷和磁共振影像,同樣犯難。“我們一起來挑戰一下好不好。”王貴懷最終對一家三口說,這句話讓他們再次找到了求生的希望。
4小時近全切除脂肪瘤
醫院安排大寶接受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從結果來看,大寶的呼吸功能、四肢肌肉活動和感覺功能、大小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意味着手術以後極有可能發生呼吸衰竭、截癱或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且由於腫瘤為先天性的,胚胎里就與脊髓一起長,所以腫瘤和脊髓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在保證生命安全和各項功能的前提下,醫生只能對腫瘤進行近全切除。

術前,王貴懷反覆與大寶的父母溝通手術方案及風險
術前,父子間的一段對話,讓醫務人員落淚。“萬一這次手術不成功,你可能就留在北京了。”父親對大寶說,“沒事,我沒了,還有妹妹。”大寶的回答異常平靜,甚至比很多大人堅強。
7月13日,大寶被推進了手術室。順利麻醉後,神經外科醫師首先為大寶連接了電生理監測儀,方便王貴懷術中實時監測脊髓功能的變化。隨後,採取背部正中的手術切口,顯微鏡下,王貴懷輕輕打開背側的硬脊膜,黃色的脂肪瘤隨即向外膨脹。由於脂肪瘤的膨脹佔據了全部視野,王貴懷不得不臨時轉變手術策略,他和郭毅醫師相互配合,用寶石激光和超聲吸引器交替切割並乳化脂肪瘤,逐步地將大塊兒的脂肪取下來。為了避免損傷脊髓,王貴懷採用熒光造影技術,界定脂肪瘤與脊髓之間的界限, 經過近4小時的顯微鏡下操作,折磨大寶11年的脂肪瘤近全切除。
令人驚喜的是,脂肪瘤切除後,電生理監測儀上,電信號波動明顯比術前活躍,證實了脊髓的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據王貴懷介紹,椎管內脂肪瘤多數是先天性的,一般生長在腰骶部,像大寶這樣長在腦幹和高位頸髓的非常少見。此類腫瘤目前只能通過手術來治療,術後還要接受系統且長期的康復訓練,需要定期複查以評估腫瘤是否有複發。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
醫保號:21110130
電話:010-5611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