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在東江縱隊紀念館陳列的東縱戰士物件。南方日報記者 鄭潔琳 攝
在風景秀麗的羅浮山白蓮湖畔,東江縱隊紀念館被青山環抱,莊嚴肅穆,這是為紀念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所設的紀念館之一。
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整合其他抗戰力量,成立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中共進行大小戰鬥1400餘次,殲滅日偽軍9000餘人,建立了總面積6萬餘平方里、人口約450萬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有2500餘名指戰員英勇犧牲。作為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和堅持華南抗戰的人民抗日游擊隊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一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最近,記者走進深圳、惠州、東莞等地東江縱隊的紀念館、舊址,當年發生在東江邊上的抗戰往事再次浮現在眼前。
奮鬥之路
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廣東地區的抗日鬥爭,派廖承志、潘漢年和張雲逸到香港、廣州組建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戰工作和動員民眾抗日。1938年4月,成立了中共廣東省委。同年10月,日軍侵佔東江下游各縣及廣州後,中共中央即電示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東江敵占區開拓游擊區。
1938年10月11日,由40多位土洋村民組成的“壩崗自衛隊”,埋伏在海岸線處,伺機襲擊一支日軍,由此打響了抵抗日軍登陸大亞灣的第一槍。
土洋村,坐落在大鵬灣旁,背靠群山,面臨碧海,左側是大鵬半島,右側是九龍半島。大鵬灣是深水海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後的第一個司令部所在地,就位於深圳土洋村。最近,記者來到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土洋社區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庭院中的龍眼、烏柏等古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一座風格獨特的黃色建築矗立在眼前。
“當時就是在這裡,司令部曾生等人簽署《東江縱隊成立宣言》,並對外公布東江縱隊成立。”據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講解員李美年介紹,1943年12月2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成“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1944年8月,為廣東人民抗日武裝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的土洋會議在這裡召開。
與會黨員之一李惠群留下了一份親筆寫的《土洋會議》手稿。根據手稿記錄,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今後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十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要在全省繼續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與發展新的游擊區。
土洋會議後,中共廣東省臨委將會議情況向黨中央和南方局作了報告。中共中央復示:完全同意會議所提出的工作方針和任務……並要注意開展廣西和向北發展的工作。
根據土洋會議的決定,東江縱隊擔負起了北進和東進的戰略任務。羅浮山密林環繞,隱蔽性強,從地形和地理位置來看都有着深厚的戰略優勢。東江縱隊在鞏固和發展惠東寶抗日根據地的基礎上,集中主力向北挺進,創建羅浮山以北,翁源以南,東江、北江之間的抗日根據地,同時積極組織力量向東發展,創建東江韓江間的抗日根據地,全面發展東江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1945年5月,廣東省臨委領導機關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及後勤機關先後進入羅浮山根據地。其中,司令部設在沖虛觀。如今的沖虛觀,南臨白蓮湖,掩映在蒼松古柏之間,環境清幽,是羅浮山風光的精華所在。彼時,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沖虛觀是廣東黨組織歷史上多次重要會議的舉辦地。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廣東省臨委在沖虛觀召開的幹部擴大會議,傳達了貫徹黨的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華南戰略方針的指示,總結了抗戰以來廣東黨組織的經驗教訓。會議決定撤銷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成立中共廣東區委員會(簡稱“廣東區黨委”),並通過幾項重要決議,這次會議在廣東黨組織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抗戰八年,東江縱隊始終堅持在華南一帶進行着艱苦卓絕的戰鬥。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共作戰1400餘次,殲敵9000餘人。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包括東江縱隊在內的華南抗日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坐落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區內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創辦廣東敵後戰場革命報紙
抗戰時期,為了傳遞信息、鼓舞士氣,辦報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記者前不久在東莞大嶺山鎮大王嶺村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中,找到了《大家團結報》的辦報舊址。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東江縱隊前身)挺進大嶺山區創建抗日根據地。次年1月,第三大隊在此創辦了《大家團結報》,這是抗戰時期廣東敵後戰場第一份革命報紙。
彼時,為何要辦這份報紙?原大家團結報社負責人杜襟南曾在文章中回憶道:“我們剛到那裡的時候只有100多人,剛剛佔一個地盤,他(曾生)就要辦報紙,我覺得很不簡單。他說:‘辦報紙很重要,可以宣傳我們的政策。你們在東莞應該很清楚,這裡很多土匪,每個都佔了一定地盤。為了表示我們是共產黨,和別人不同,我們必須辦個報紙。’”
後來《大家團結報》與《新百姓報》等合併,成為《前進報》的前身。東江縱隊成立後,《前進報》成為東江縱隊的機關報。記者在位於惠州羅浮山內的東江縱隊紀念館中看到,那台用於印製《前進報》的珍貴印刷機,就位於第一展廳的正中央,羅浮山景區黨委委員、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向我們講述了它歷經60餘年的滄桑歷史:1941年,原博羅日報社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購得這台印刷機,直至1944年,日軍大掃蕩,《博羅日報》不得不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民陳錦青家裡。數月後,東江縱隊司令部遷至羅浮山,為了方便印刷進步刊物,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十多名戰士,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抗戰期間,宣傳工作成為教育人民、團結各階層人士的重要手段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作為當年在華南地區有相當影響力的報紙,《前進報》指導了東江抗日根據地乃至廣東地區的抗日鬥爭。從1942年3月至1945年9月,《前進報》共發行100多期,為東江縱隊奪取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只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而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使用。
如今被定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印刷機,亦向我們展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辦報歲月。為鼓舞士氣、發動群眾,東江縱隊還通過演話劇、開學院等形式,為廣東人民堅持敵後抗戰構築了強大的文化輿論陣地。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南國初春的白蓮湖畔,松柏蒼翠,黨旗鮮艷。距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落成開館已有17個年頭。開館以來,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學習人數超過100萬人次,當中既有前來鍛煉學習的黨員幹部,也有進行實踐的大中小學生和專程到訪參觀的遊客。
近年來紀念館以東縱紅色革命文化為題材,深入挖掘研學資源,打造青少年學生研學教育新產品,推出以“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等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目前紀念館已組織接待了粵港澳各地師生約10萬人次開展研學游活動,學生們在研學中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與此同時,由東縱紀念館志願服務隊組織開展的、面向周邊社區和校園的紅色宣講活動,正在讓紅色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走出去”,進一步擴大了東縱精神的影響力。據悉,紀念館舉辦的紅色文化進村、進學校的宣講活動已達30場,百姓和學生足不出門、足不出校就能共享紅色文化繁榮成果。
2020年1月初,歷經近3個月的修繕後,東縱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再次與遊客見面。據曾慶香介紹,提升後的展陳除豐富了一部分珍貴的圖片和史料內容外,在布展形式上做到了“有聲有色”,極大地提高了參觀者“看、聽、悟”相結合的體驗。
如今走在展廳內,記者不僅能從實物展品和照片中了解到東縱的歷史故事,還可以在電子屏幕上播放的珍貴影像畫面中感受到東縱戰士們不畏艱險、奮勇抗敵的精神。而即使不在現場,人們也可以通過景區公眾號搭載的“VR全景漫遊”“智能語音講解”等功能,“走進”紀念館了解這段抗戰歷史。精緻的手繪漫畫、VR遊覽,配上專屬的解說和音效,讓遊客得以身臨其境,獲得“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縱文化、傳承東縱精神,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計劃與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東湖旅店等東縱歷史文化場館加強相互聯動,並舉辦各式各樣的紅色文旅活動,讓紅色故事直抵人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東縱對外聯絡處舊址——羅浮山朱明洞。南方日報記者 鄭潔琳 攝
圓夢故事
東江縱隊紀念館講解員朱藝敏:
把紅色家鄉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我愛着我的家鄉,所以想把這塊土地上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當談及為何要做一名講解員時,東江縱隊紀念館講解員朱藝敏自豪地說。2013年,20歲的朱藝敏剛從學校畢業,就來到羅浮山風景區成為了一名講解員。7年後的她,已練就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講解時能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以古鑒今、收放自如,“有聽頭兒”,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朱藝敏是土生土長的博羅人,對羅浮山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就常和家人一起爬山的她,對各個景點了如指掌,但把羅浮山的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介紹給國內外的遊客,又是從未有過的經歷。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羅浮文化的傳播者?朱藝敏決心認真學習研究羅浮山的歷史文化,不斷提高講解技巧。現在,她不僅能把歷史文化內容詳細、透徹地介紹給遊客聽,還善於學以致用,把平時積累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講解中去,深受遊客的好評。
2015年,因為工作表現突出,朱藝敏被借調到東縱紀念館任講解員。“紀念館講解員和景區導遊存在較大區別,在紀念館,我們的解說必須嚴謹而莊重,講解內容不容兒戲。”朱藝敏稱,紀念館的工作對她而言是新挑戰。
平時的講解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為了能更好地勝任工作,她拿出“擠”和“鑽”的精神,積极參加博物館業務培訓,刻苦研究博物館運營工作。為在研學領域上做好做專,提高工作效率,她決定自主考取三級研學指導師證,提高專業水平。
東縱紀念館裡發生過不少令朱藝敏感動的事。曾經有位老人到紀念館參觀,並把內容全部抄寫下來。“一開始大家不以為意,後面連續來了一個星期,大家就覺得很疑惑,於是上前詢問這位老人家為什麼要天天都來紀念館。”朱藝敏回憶道,後來才得知他的兒子在羅浮山部隊,為了讓兒子記住關於東江縱隊的歷史和為國捐軀的英雄們,便把這些歷史摘錄在本子上,回去交給兒子,讓其受到精神洗禮,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朱藝敏同樣用實際行動在家鄉的紅色熱土上,讓東縱精神傳承下去。2015年開始,朱藝敏長期利用業餘時間參與志願服務,並於2017年起加入葛洪博物館、東縱紀念館志願服務隊,參與常態化開展的“小小講解員”志願服務活動,4年來培訓小小講解員達400人次。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朱藝敏也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去年1月紀念館改造完畢對外開放,隨後又因為疫情閉館,期間她“苦練內功”,精進業務。除了熟悉新展陳、編輯新的講解詞和開發完善新課題,朱藝敏還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內涵、講解能力及形象素質,為後來的紀念館重新開館做足準備。“作為本地文化的傳播使者,講解員這份工作普通平凡而又光榮神聖,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到最好!”朱藝敏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蹲點手記
讓紅色歷史“活”起來
惠州博羅縣是嶺南四大古縣之一,境內的羅浮山有着雄偉神奇的自然風光,歷代以來這裡更是名賢薈萃,留下了相當豐碩的文化成果。其中,宗教文化、中醫藥文化、文學藝術寶藏和紅色文化資源,為前來羅浮山的人們提供了了解嶺南文化的多樣途徑。
春日裡的羅浮山陽光明媚、草長鶯飛。周末,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前來親近自然,參觀東江縱隊紀念館。紀念館中,一些孩子在講述抗戰歷史的電視屏幕前駐足,關於東江縱隊當年如何抗戰的歷史細節,呈現在觀眾面前。
2019年,東江縱隊紀念館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內外部均有換新。相比之前,紀念館新增了很多珍貴圖片和史料內容,參觀者可以通過影音結合的形式,更加如臨其境地學習和感悟這段歷史。對於當代青少年來說,鮮活的革命故事,讓他們能夠真切感受到先輩們對於革命鬥爭的堅定信念和樂觀心態,從中汲取砥礪前進、勇於擔當的精神力量。
惠州域內關於東江縱隊的紅色歷史遺迹眾多,僅在羅浮山就分布有五處主要舊址,包括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羅浮山沖虛觀、東縱軍政幹校舊址——羅浮山瀾石果園村、東縱對外聯絡處舊址——羅浮山朱明洞、東江縱隊政治部舊址——羅浮山白鶴觀和東縱《前進報》舊址——羅浮山朝元洞。串珠成鏈,打造精品紅色研學路線,有望吸引更多青少年感知歷史,從紅色記憶中汲取力量。
夜幕降臨,白蓮湖畔的燈光陸續亮起,筆者在走訪東江縱隊紀念館和舊址的過程中發現,讓紅色歷史“活起來”,需要注重文物保護和修繕的同時,更需挖掘紅色文化的原動力,拓寬“文旅+”的邊界。2019年底,大型原創交響組歌《羅浮頌》公開首演,這一作品以羅浮山秀美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為背景,充分挖掘利用東江流域民間音樂素材,大力弘揚了羅浮山優秀傳統文化、東江縱隊革命文化、惠州改革創新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示了羅浮山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而隨着“文旅+”的社會效應逐漸顯現,經濟效應亦逐步形成。羅浮山管委會下轄三村一社區的經濟發展也有了突出成效。在紅花坑村、麻姑峰村、皇歇湖村等建設成效突出的村落,已真正實現“農民變成導遊,農產品變成旅遊產品,農村變成景點”。其中,紅花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超10萬元。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 鄭潔琳 鄭婷婷亦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