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STATE OF QATAR
卡塔爾“壕”華大手筆 為一座博物館建起一座人工島
卡塔爾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阿拉伯國家
一如阿聯酋一樣
這裡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洋
有着得天獨厚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
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
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對於經濟發展過快的卡塔爾國人來說
發展文化與藝術的教育格外重要
他們甚至能夠為一座博物館而建起一座人工島
這座博物館就是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出自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
|| 為一座博物館建起一座人工島 ||
卡塔爾,一個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一年,相當於人民幣80多萬,高居世界所有國家之首的國家。這裡沙漠與海洋交織,三面環海,坐擁波斯灣,是一個半島國家。
和中東其他國家不同,卡塔爾的商業氛圍並不濃厚,略為低調,依然保留着阿拉伯國家特有的風情同時又有着開放兼容並包的胸懷,對於文化和教育事業方面的發展尤為重視,就比如說他們甚至會為了一座博物館而直接修建一座人工島。
在卡塔爾的首都多哈有一座絕美的藝術建築,它就是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當地人親切稱它為“MIA”,取“Museum of Islamic Art”的首字母而成。
MIA是世界知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的“封山之作”,收藏了4500+藏品,橫跨7世紀到19世紀的歷史,保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藝術品。
P.S:蘇州博物館設計建造於2000年,當時貝聿銘已經89歲,可當他91歲高齡的時候,又為卡塔爾設計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希望增添和重塑人們對穆斯林世界的印象。
博物館的設計工作原本是阿卡汗建築獎(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建築獎項之一)組織競賽里的一個選題,突圍的建築師有兩位,其一是查爾斯·柯里亞,第二位是一位黎巴嫩建築師瑞瑟姆·巴德蘭
後來,巴德蘭的方案進展並不順利,於是阿卡汗建築獎評審會成員——蒙雷亞爾找到了貝聿銘,希望由他接手這項工作,並且說服當時的卡塔爾國王-埃米爾。
最終,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由當時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貝聿銘接手設計,從2006年始建,到2008年才落成,耗資甚巨,博物館落成之後,當時91歲高齡的貝聿銘指出,這個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被譽為「現代主義的最後一位大師」的貝聿銘,在設計上始終擁有獨特的光影藝術和設計角度。走遍中東各地,從卡塔爾到西班牙、印度、埃及,再到突尼斯,他最終捕捉到了“伊斯蘭建築的靈魂”,以幾何圖形為中心,陽光為輔助,打造出了一座驚艷世人的絕美建築。
最開始的時候,卡塔爾政府劃定的地區就在海濱大道附近,不過周圍高樓大廈不少,貝聿銘拒絕了這種選擇,他向當時的王儲申請直接填海造島,開闢出一塊獨屬於博物館的人工島!
為了保護人工島不受來自北方的強烈高夫洋流的影響,還特別建了一個沿着海岸線伸展的C形半島,彷彿像覆蓋著棕櫚樹和丘陵的一彎半月……
|| 伊斯蘭風的海上博物館 ||
遠遠看去,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白色幾何建築,乍一看有些滄桑乏味,但是在光影角度和環境的變化中,越來越能品味出這棟渾然天成的建築藝術之美。
簡潔的石灰石與沙漠的融合度超高,帶着些原始粗獷的氣質,彷彿一堆幾何體的隨意擺放,但是走近來看,卻能感受到一種渾厚質樸的力量,它來源於海洋、沙漠和陽光,是一座完美的伊斯蘭風海上博物館!
白色方塊一樣的建築上,有着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最上方的半圓形窗戶彷彿一雙半睜半閉的眼睛,有一種溫和恬淡的獨特氣質。
東西向各有一個水庭院,西院近碼頭,有噴泉,東院則是如鏡水面,平靜無波,如此兩大水域完美的將一動一靜展現的淋漓盡致!
帶有阿拉伯特色的半圓拱門高大巍峨,對稱的屹立在博物館兩邊,光影之中十分美麗,是絕佳的自然取景框。
佔地4萬5平方米的博物館裡,總共分了5層,與外部簡單的造型不同,內部設計極為精緻巧妙,中央的高大穹頂連接起不同的空間,高45公尺的巨大窗戶直面波斯灣,自然光線也從頭頂灑下來,看起來極為恢弘大氣!
外部簡潔的幾何結構,倒映在蔚藍的海面,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帶有多切割面的設計十分炫目,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自然光線照射下會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圖案,美麗而又豐富多彩!站在台階上,還能清晰地看到窗外的多哈灣。
另外,在博物館的裝卸區近旁掛着30公尺高的中空燈籠,隔着水面很遠就能看到,精緻的穹頂設計能夠投影出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十分神奇。像一朵花開,光影四散,層層疊疊的幾何圖案交織出無比美麗的花紋。
|| MIA的鎮館之寶 ||
作為一個以伊斯蘭文化和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內的收藏也大多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西班牙,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和中亞等世界各地的伊斯蘭藝術品在此匯聚一堂!
博物館主樓分為5層,其中包含陶瓷工藝展區、玻璃工藝展區、紡織品展區等伊斯蘭藝術珍品,豐富的收藏多達4500多項,橫跨了7世紀到19世紀的時間長河。其中還有不少的藏品堪稱是“鎮館之寶”,足以令人大開眼界。
博物館的主樓收錄了很多永久收藏的珍品,比如傳統的伊斯蘭藝術主題與創作形式:書法作品、藝術圖案還有科學以及人形圖像畫等。
二層收錄著眾多玻璃製品、金屬製品、陶瓷、紡織品和手稿,華麗多彩,特別好看,能夠輕易感受到古伊斯蘭世界的審美和創造力。
其中有一件來自莫卧兒帝國時期的寶藏——黃金和寶石鑲嵌獵鷹,全身都是珠寶金飾,造型線條流暢自然,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珍品,屬於真正的無價之寶!
另外,還有一件阿拔斯王朝時期巴士拉製作的白瓷碗,據考證,上面有阿拉伯最早的書寫字體Kufic鈷藍色裝飾的題詞,意為:“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白瓷碗的工藝代表了當時整個伊斯蘭世界文明對東方瓷器技術模仿研究的最高技藝,這裡也有來自東方的瓷器和來自公元15世紀的東高加索或伊朗西部的戰爭面具,每件收藏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對伊斯蘭的部分象徵意義。
行走在關於伊斯蘭的藝術珍品收藏室當中,來自10世紀母羊形狀的青銅鑄頭噴泉頭,一張制於14或15世紀紅色的絲織地毯,還有來自1696年印度莫卧兒王朝的宮廷翡翠護身符和14世紀裝飾有星座和行星符號的枝狀燭台……或流光溢彩,或古樸大氣,帶着時光氣息的“寶藏”就這樣一一呈現在大家面前。
透過收藏與藝術珍品,在本身就如一座藝術殿堂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里縱觀過往時間,感受人類的精神文明在不朽的物件上存留,與人類最寶貴的文化精粹相遇,逐漸加深對時空和世界的了解與熱愛!
靈感有時候就像是流星一樣,有人捕捉到了那一剎那的感悟,將其熔鑄在建築、藝術珍品或者各種創造當中,經受時間的考驗,終將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