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始終堅持着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肯尼迪圖書館,再到盧浮宮改造工程、美秀美術館,貝聿銘這個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

100歲的貝聿銘 《紐約》雜誌攝影師Bobby Doherty2017年4月7日攝於紐約






盧浮宮前的金字塔無疑是貝聿銘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
貝聿銘曾說過,“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那就是盧浮宮新館的創作。”
1989年,盧浮宮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邊的廣場和地下空間。為了讓盧浮宮的新入口與原址建築和諧統一,貝聿銘在原本的中軸線上放置了同樣對稱的金字塔。參觀者可以通過開放式電梯從庭院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從四、五個方向任意選擇一個開始參觀。金字塔實際上是為整個盧浮宮提供了一個入口,讓幾個獨立的宮殿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成為這棟建築的主要入口,也分擔了大量的人流。

傾盡鄉情的蘇州博物館
蘇州是貝聿銘的故鄉,他喜歡在傍晚時分陪着摯友賓朋在曾經是貝家花園的獅子林曲徑漫步,他喜歡老屋中聽曲,細細品味四垂的暮靄中家園的溫馨。他從蘇州貝氏家族走出,博物館周邊的忠王府、拙政園、獅子林就是他從小熟悉的生長的環境,儘管此後浪跡天涯,但他對故鄉的眷戀卻始終縈繞心頭。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初,貝聿銘就仔細翻閱過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分類資料,他希望為每一件展品的陳列量體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蘇州、符合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蘇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製品等藝術品以精細聞名,體積普遍偏小,因而人們更希望在較小的空間內欣賞它們。為此,貝聿銘設計了多寶閣式的展櫃,將不同大小的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櫃中,整體考量,反覆調整展櫃的黑色框架線的粗細,以實現最佳的展陳效果。

貝聿銘為蘇州博物館新館屋頂上設計了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窗戶開在屋頂正中,與斜坡屋頂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進入博物館。同時,為了保護展品在展覽過程中免受光線傷害,他還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進行調節和過濾,充分體現了他“讓光線來作設計”的精髓。


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中,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是讓貝聿銘最為煞費苦心的。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製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使石片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砌於牆前,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山水畫。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營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蘇州博物館作為貝老先生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里,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蘇州博物館也不再因為其中的藏品珍惜程度而吸引人,這座博物館的藝術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遊客去觀賞的藝術大作。


蘇州博物館,2002年


上海藝術博物館
在1946年,貝聿銘決定設計一座位於上海的博物館作為自己的畢業作品。在此期間他融合了東西方的設計——上海藝術博物館,格羅皮烏斯稱之為“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路思義教堂,台灣東海大學,1956-1963年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年
1967年,美國大氣研究中心是貝聿銘公共建築設計的開端。整個建築群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簡樸渾厚的外形、塔樓樣式的屋頂讓建築與山峰融為一體。為使得建築融於自然,貝聿銘採用當地石材為建築原料,將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鑿石錘進行加工,讓其表面露出深粉色。整個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從一個巨大岩石中開鑿而成。也正是這次機會,貝聿銘“建築應該和它腳下的土地融為一體”的建築美學開始逐漸清晰。


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1968年
珍妮特·斯特朗說:“國家大氣中心項目,使貝聿銘第一次有機會探索建築的藝術。儘管從近處看,還有一些細節顯得不甚完美,但他獨特的風格和建築語言仍然熠熠生輝。在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中,貝聿銘不斷琢磨自己的建築美學,做出更加自信和流暢的作品。”貝聿銘又一鼓作氣,完成了艾佛森美術館的設計。

艾佛森美術館外觀
1969年,他因得梅因藝術中心和艾佛森美術館項目,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的國家榮譽獎。這是協會第一次同時頒獎給同一個建築師的兩個博物館作品。艾佛森美術館建成之後,貝聿銘邀約不斷。
在建築史學家珍妮特·斯特朗看來,貝聿銘建造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最重要的一些建築,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他創建的公司。“半個世紀以來,在設計、規劃和技術方面他建立了豐富的內部專業知識。他總是非常慷慨邀請年輕建築師,允許他們從頭到尾參與整個建築進程。”


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1969年


保羅·梅隆藝術中心,1972年


康奈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1973年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s學生活動中心,1976年

新加坡OCBC Centre,1976年

漢考克大廈,1977年
將貝聿銘從困局裡拯救出來,從而也把他職業生涯“穩穩地推到了建築界的大師”上的,是國家美術館項目。上世紀60年代,保羅·梅隆決定籌擴建國家美術館。貝聿銘又一次與路易·康成為競爭對手。一位同行評價說:“康和貝許多地方很相似,但康是局外人,貝是貴族。”


法國總統密特朗因為這座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而喜歡上了貝聿銘的設計


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年
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完成了其設計生涯中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板,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不僅展品如此,對普通觀眾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地感受藝術,不會為藝術所“累”。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1979年
1980年代,有着許多出色作品陸續建成的貝聿銘,此時早已被建築圈認可。1983年時,普利茲克建築評審團將獎項頒給了這一位華人建築師。這一時期的貝聿銘,開始有了在闊別已久的中國故土上實踐設計的機會。在這期間,有着許多缺憾的北京香山飯店建成,但人身處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東西方的韻味;當時香港第一高樓的中銀大廈的設計,更是成為維多利亞港邊的經典地標。在盧浮宮金字塔的設計上,貝聿銘用出色的設計再一次在國際舞台上證明了自己。
1978年,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來中國,希望他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諮詢,借大興土木邁入現代化。他建議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以保護紫禁城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上的開闊遠景。他想另選一址,北京的旅遊機構——第一服務局提議在他們管理的某一座城郊公園裡中建一座底層飯店。他們將貝聿銘和他的兒子貝建中帶到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那裡給人一種寬廣的森林野趣之感,是遠離鬧市喧囂的另一個世界。在貝聿銘眼中,這個皇家園林遺址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儼然一副古代畫卷。他不再猶豫:“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香山飯店項目組的曹凱文回憶說,貝聿銘當時已經功成名就,大部分項目都是出個想法,讓助手們去執行,但香山飯店卻不同。他驚訝地看到,貝聿銘常常手握鉛筆在設計桌上冥思苦想。“在兩三年的實踐中,這是他自己的項目。”


香山飯店,1982年
移交香山飯店之後,貝聿銘搬到香港,他即將在這裡為維多利亞港的天際線增添一座塔樓——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這又是一項他無法拒絕的項目,無論是出於建築上的挑戰,還是情感上的衡量。

新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與滙豐銀行毗鄰,而隨着1997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這座新大廈所擔負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須使作為殖民統治標誌的滙豐銀行相形見絀。

香港中銀大廈,1982-1990年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1990年

這是一個人類永恆的夢境,西方人叫:伊甸園,東方人稱:桃花源,哲學家說是烏托邦,這,便是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理想景觀——日本美秀美術館。”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沿着種有鬱鬱蔥蔥樹木的坡道向上走,通過隧道,穿過橋後,眼前一亮。像“桃花源”中的漁人一樣,尋尋覓覓,找到“世外桃源”。

1997年竣工的美秀美術館,正是貝聿銘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博物館入口。進入美術館的入口只有一條路,必須乘坐電瓶車或是步行穿過山中隧道,隧道另一頭連接着一條橫跨深谷的弔橋。進入隧道,就能遠遠地看到美術館,似乎走進了武陵漁人無意發現的那個入口。

第一次參觀場地時,設計師就被這裡的美麗景色所震撼,稱這是一處世外桃源。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這裡80%的建築都埋藏在地下。謙虛地隱蔽在萬綠叢中,與自然之間本來應有的比例和諧調。


滿山遍植蒼松與香楓,散布着多處人文古迹。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高古幽遠的意境,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詮釋。貝聿銘說 “你只有不斷的去探索它,你才能感受到僅僅屬於這片山谷的光、風和萬物生長的聲音,直到走近它時,你便會發覺,這裡就是世外桃源。



日本美秀博物館,1996-1997年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建立博物館不止是為了收藏和展示,並且要重塑人們對於穆斯林世界曾經作為全球開放寬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回憶。所以設計師貝聿銘力圖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而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



和建築外觀的簡約現代感不同,博物館的內部充滿了複雜的伊斯蘭元素,銀色穹頂,玻璃幕牆、圓拱形的窗戶與門帘,都是傳統伊斯蘭建築的標誌性元素。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夜幕下,燈光裝扮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璀璨奪目,猶如海中的一顆夜明珠珠。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6年
2019年5月16日,跨越兩個世紀的建築大師貝律銘與世長辭,而他留下的無數建築奇蹟,則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