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迎來大轉變,12月7日,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 “新十條”出台,和之前的二十條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重點有三條,第一個是關於核酸檢測,除了去醫院、養老院、學校等特殊場所,都不需要做核酸了,也就是說你出入各種場所,跨區域流動都不用查看各種碼了。第二個是無癥狀和輕型患者可以居家隔離了,不用再去方艙了。第三個是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動員老年人接種。
新十條出台,很多人歡呼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了,但也意味着我們離陽性越來越近了,因為如今的奧密克戎傳播力非常強,誰也無法阻擋。每個人都要做好防衝擊的準備,疫情海嘯就要來了。
那麼,到底有多少人會被感染呢?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
12月6日,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表示,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峰時,我們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 60%左右。按14.1億人口來算,那就是8.46億人。截止到目前,我國累計確診人數在900萬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會趕上第一波。
那麼,第一波高峰什麼時候到來呢?一般是兩三個月的時間。日本在今年3月放開,7月反彈,單日新增突破10萬。新加坡也是在3月放開,到6月開始反彈。因此,預計我們的高峰期時間也差不多。
那是不是過了高峰期,就會一直下跌,直至結束呢?從其它國家的表現來看,還是會出現小高峰的反彈。據馮子健說,最終我們可能 80%-90% 的人都會經歷感染,那就是11.3億到12.6億人會感染。
目前,奧密克戎的毒力明顯減弱,多數為無癥狀感染者。以廣州為例,12月2日,廣州通報本輪疫情陽性感染者累計16.27萬例,無癥狀感染者佔比約9成,重症、危重症4例,無死亡病例。
所以,不用太擔心。李蘭娟院士說無癥狀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無需恐慌。而鍾南山院士也發聲,感染不可怕,99%的感染者可在7-10天完全恢復。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要做好防衝擊的準備。首先,疫情並沒有結束,預防感染仍然需要做。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其次,還沒打疫苗的抓緊打疫苗,特別是老人,把三針都打了。從過去的數據來看,打了疫苗和沒打疫苗的重症和病死率差別很大,不信可以看一下香港這個數據,70-79歲這個人群的病死率,沒有接種疫苗達到5.55%,接種兩劑疫苗下降到0.59%,接種三劑下降到0.16%。
第三,做好個人的心理準備,一個是針對疫情的,隨着身邊陽性越來越多,一些人可能會出現恐慌,畢竟過去三年來我們被保護的很好,現在要直接面對了,特別是還沒打疫苗的老年人群,還是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疫情。
另一個對於經濟復蘇的,很多人以為放開了,生意就會立即好起來,大家就會買買買,吃吃吃。但實際上會有一個陣痛期,中國香港在4月逐步放開管控,消費短暫反彈,但之後又出現了下跌,到10月同比增長才超過了2019年同期。日本在3月開始解除管控,到9月失業率恢復到疫情前,但消費信心沒有恢復。新加坡在4月取消所有限制,隨後消費就開始反彈,表現不錯。
據《晚點財經》報道,武漢消費走出 2020 年疫情影響至少用了八個月。所以,每個地方會有所差別,現在我們是既有對社會活力復蘇的期盼,也有對擔心大面積感染的擔心,兩種情緒交雜在一起。至於多久能夠復蘇,短則一兩個月,多則三四個月,還是需要更多耐心。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走到了這一步,那做好所有的準備。說實話,我們也確實到了努力搞經濟的時候,浙江已經組織1萬家企業包機出海“搶訂單”,其它地方也不會落後。病毒不可怕,心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