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2022年12月07日22:32:24 熱門 1754


這些年,每當在朋友圈看到陳家三台那九宮豪宅古建築民居,心底總有一種衝動,一定要去看一看。看一看,很容易呀,又不遠,又熟悉,開車或者坐車,一會兒就到了。但是,開始的時候以為,這有什麼好看的呢,就是老房子罷了,以前應該去過的,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漸漸地,遙隔三十年,近鄉情更怯,於是,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行時機。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陳家三台總閶門

世上的事啊,只要有了念想,似乎上蒼就會在冥冥之中幫你實現。你看,三十年後,我竟然會獨自一人徘徊在曾經那麼熟悉無數次夢到的卵石路上。多少次午夜夢回,奔走在那長長的石子路上,兩邊是木結構的商店,路的盡頭往往是一座四合院,有人坐在陽光里做針線活。那就是這條古台郡道,如今保留了中間的卵石路,在兩邊拓展了水泥路。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古驛道東邊是教學樓,西邊是宿舍樓

冬日,午後,暖陽,山腳下的小站,依然如昔,下了車,卻沒有看到那一排醒目的沒有圍牆的三層教學樓。周圍已經建了好多房子,教學樓已經被圍牆圍住了。良久,才看到,那寫着“麻嶴村文化禮堂”的就是,信步走去,大門開着,只是,大門對面原來的兩層宿舍樓,怎麼沒有了,變成一個廠房,有人告知,說宿舍的房子還在,就是在原來的院子里搭建了廠房。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當年的中小學教學樓

走進文化禮堂,寂然無聲,樓梯門鎖着。三十年前,這裡是中小學合用的教學樓,初中有四個班級十來位老師,初中辦公室在三樓東邊,兩個初一的班級在一樓的東邊。晚自修的時候,我得管兩個班級,因為沒有圍牆,會有那些無業的社會青年在教室外面搗亂,甚至把石子扔進教室,我嚇得只能躲在教室里。有時讓學生去三樓辦公室叫來領導,領導下來了,人散到黑暗中,領導一走,人又圍到窗外。初為人師,獨自來到這三縣交界的偏僻貧困山區教書,感覺好可悲。

圍牆上有好多的介紹,看着都那麼熟悉,陳家三台、麻源洞、三頭槽紫雲庵、鏡古書院、大水井、洄瀾樓、仙源橋等等。

麻源洞,是個天然石洞,可容數十人,洞前崖頂瀑水飛瀉,形成美麗的水簾,冬天結冰的日子,飛瀑凝結成神奇的冰簾。山頭槽紫雲庵自古以來是浙東的祈夢勝地,每年的二月初二胡公大帝壽日,寧波、台州一帶來此祈夢的人絡繹不絕。這兩地方,我都不止一次地去過,但是,陳家三台等就在學校附近,幾步路的地方,當年卻根本沒有注意過,多年來,深為遺憾。

那曾經進進出出走了兩年的教學樓與宿舍樓之間的卵石路,就是古台郡道,歷史上為聯繫台州與寧波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怪不得,當年在一樓教室上課,常有山民挑了茭白雞蛋等來賣,不管你正在上課,她在教室門口對着你喊“老師,茭白買點去”“老師,雞蛋要麼”,讓人哭笑不得。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大水井

古驛道邊,教學樓後,看到一口大水井,說原來無井欄,有石階可近水邊,古時騾馬牲畜過往,可駐足飲用,旱時可車水澆灌,失火時可打水救災。現今有欄杆圍着,有魚兒游着,我感覺自己失憶一樣,腦海里沒有這個大水井的一丁點記憶,好奇怪啊。

從大水井沿古道往北走幾步,向西一條卵石路,路口有標誌“陳家三台”。說起來,三十年前去過的,那是一個晚上,同事說去小學陳老師家聊聊天,那個道地有一位盲人,二胡拉得好,還會算命測字,很準的。我就跟着,根本沒有感覺那是古宅,那古宅還這麼特別,究竟測得哪個字,全忘卻了。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那潔凈的卵石路,那幽深的小巷,說以前可以走八抬大轎,從正大門進去,是一段與門等寬的石子路,路頭有一條南北通向的石子路,那兒有一排房子三個道地(院子),三個大門都是朝東,門都關着。我想,圍牆外走走就回去了,有位老伯看見,問我從哪來,去開了門,說他就住在裡面,很熱心地為我介紹這“陳家三台”,“台”是寧海方言,意為一排房子,三台即三排房子。

明永樂間,水車陳氏為避方孝孺株連十族之禍,遷居麻嶴,建立陳家村。此處三縣交界,向南翻過麻嶴嶺可達三門縣,向西是天台縣,這是一處明清古建築,從東到西三排房子,每排房子有三個道地(院子),呈九宮格布局,清乾隆年間達鼎盛時期,建築面積約八千平方米。為防匪盜,整個建築群僅留東南西北四個大門,關閉後即與外界隔絕。為防火災,各道地間由卵石路牆弄隔開,又有門相通。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經過歲月的洗禮,雖然古宅已經破舊,但隨處可見其曾經豪華。一般建築五個馬頭牆就是大規格了,這裡的院子有七個馬頭牆,那些雕樑畫棟,可惜的是做工精緻考究保存完好的被盜賊鋸走了,前些年叫匠人來修整,補過一些。風火牆上刻有“群峰簪笏”和“淸流映帶”,很好的描寫出陳家三台的環境特點,背依青山,前有潺潺澗水流淌。

曾經每間房子里都住滿了人,現在,一個道地也住不了一兩家人,還只是一兩個老人,坐在階檐曬着太陽,靜悄悄的。有幾個道地,沒人住,鐵將軍把門。那個拉二胡的算命先生還坐在門口,側着耳朵聽着,板壁上貼着“盲人藝術家”。他4歲雙目失明,13歲學算命,20歲愛上二胡,自己製作了二胡、 三弦、亂彈琴、琵琶等樂器。如今兒子已經長大成才,住在城裡,他與老伴相依相伴,守着這個古宅院。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七個馬頭牆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被盜走的雕鏤,又新鑲上了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盲人藝術家


最西面的大道地,沒有大門,院子地面也沒有鋪上卵石,有人在上面種了些菜。這個道地本來是建好接待主人的朋友台州府府台的,還沒完工,有個路過的風水先生說,這個道地三天內必有火災。主人想,不過三天時間,哪怕不吃不喝不睡覺,也要管住。第三天,有一隻狗跑進來,在柱腳的石磉子處撒尿,主人撿起一塊石頭砸狗,狗跑了,石頭砸在石磉子上,火星迸濺,引發火災。階沿上鋪的大石塊,都被燒爆,院門被燒毀,可見當時火勢之猛烈,簡直是天火一般。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後院有一樹白梅穿牆而出,正開得繁華,潔白的花瓣撒滿了卵石路,古徑寂無聲,古宅寂無人。

陳家三台的東首,有一個道地,是鏡古樓書院,陳家三台的子弟們讀書的地方。因為尊師重教,從三台走出去很多有作為的人才。老人有兩兒子,都在大城市發展,很有出息,大兒子是市電視台的,曾經組織過一批熱心家鄉的有識之士,要保護重修古民居,依託古民居的建築智慧與藝術價值,開發家鄉的旅遊業。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轉身即天涯,感謝他一路的熱心介紹。他是古宅的一位主人,希望古宅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能走進世人的視野。

出了陳家三台,來到古台郡道,我還得去走一走這條走過無數遍的卵石路,那時常常是學生犯錯,讓他們帶着去各家家訪。

街的盡頭有過街樓,樓北兩水交匯成潭形成洄瀾,因稱洄瀾樓。出了洄瀾樓,繼續往北,有仙源橋,始建於乾隆年間(1736-1795),全長14.3米,跨徑11米,寬5.4米,高4米,因橋處麻源下溪間,稱仙源橋,青藤纏附,透着斑駁陸離橋石,橋下溪水潺潺。橋西有座仙源庵(俗稱橋頭庵),始建時間與橋相同,供奉着關公大帝,初一、十五間常有信眾來此禱拜。

走過仙源橋,來到省道甬臨公路,車子不如以前多,原來車子都奔跑在高速公路上了。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沒有故人的故地重遊,遙隔三十年,腦海里有未曾磨滅的記憶。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地,終究會成過眼雲煙,人生,究竟有什麼能長留生命里呢?其實幾年前,當年的學生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同學會,把我們學校當年的十幾位老師都請來。那些稚嫩天真的孩子已為人父為人母,已事業有成,他們大多各居一方,老師們或退休或調離,學校早已合併,遙想當年,感慨萬千。

這一走,那些曾經心心念念的東西,似乎就放下了,也許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與過去做的一次告別。再見了,三十年的悠悠往事!


三十年故地重遊|三縣交界陳家三台,台郡古道夢裡依稀 - 天天要聞

陳家三台航拍圖(來自網絡)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