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美國軍方一直保持着高度關注。近日,美國太空軍發現,我國的一款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也就是俗稱的空天飛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3個月,並且從內部放出了一個新的“神秘設備”。
雖然美方對於該設備的具體用途,也是摸不着頭腦,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又一次以己度人,認為這是我國是在為未來的“太空戰鬥機”做準備。
圖註:美媒放出的我國航天器設想圖
從美國《福布斯》雜誌的描述看,美方緊盯着的我國航天器,是今年8月,我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的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至於航天器放出的“神秘設備”,他們也只是籠統的猜測,這是我國為在軌服務技術驗證配備的一些輔助設備,具體細節全然解釋不清。
另外,美媒的報道其實也從側面說明,美國方面其實一直緊盯着我國的這款試驗航天器,內部設備剛剛放出,美方就已經發現。而這一航天器如此受到重視,自然與其可重複使用、且已長時間在太空中活動的特性有關。
除了“龍”飛船等少數航天器,當今世界絕大部分航天器都是一次性產品,由火箭送入太空軌道,執行完任務後返回地球,但無法再次使用。而自從幾架航天飛機相繼報廢后,美國方面就一直想要重新研製一款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
因此,美國研製出了X-37軌道試驗飛行器,此前X-37已經執行過總時長近兩年的軌道飛行任務。而我國的試驗航天器,從運轉模式上說,跟X-37很像,都是由火箭或飛機送到高空,然後進入太空軌道,完成試驗任務後返回地面,且可以重複使用。如果相關試驗可以取得成功,這款試驗航天器的出現,確實有利於我國開發利用太空。
圖註:美國的X37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一直強調和平利用太空,但對於這個已經在太空飛行三個月的試驗航天器,美國人有着別的看法。《福布斯》就在報道中玩起了“春秋筆法”,宣稱美方還不清楚“中國到底在人們頭上做什麼。”再加上盯着我國這款航天器的,不是美國宇航局,而是美國太空軍。外界其實已經可以看出,美國人這是又一次以己度人,認為我國的新航天器與其自己開發的X-37一樣,暗地裡有着軍事用途,是為了打造太空戰機做準備。
美國的X-37項目,現在也確實帶有明確的軍事屬性,這一項目在開始時,還是由美國宇航局方面主導,但在試驗性質的X-37A取得了一定成果後,後續的X-37B,就改成了美國空軍主導。
雖然美軍一再強調,X-37B不具備成為太空戰鬥機的條件。但美軍在接手X-37項目後的不斷試驗,以及波音透露未來X-37C可以載人,都在加深外界對此的猜測。更重要的是,X-37B繞地球一圈,只用大概一個小時,如果真能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太空戰鬥機,美軍就能實現“一小時全球打擊”。現在困擾美軍的主要是X-37的變軌能力太弱,只能進行小角度的調整,無法進行大角度的方向變化。
就算最後沒能升級為太空戰鬥機,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也有變成導彈的能力。要知道,現在全球大部分彈道導彈,都是先將導彈送入高空之中,讓導彈在亞軌道上飛行一段時間,在逼近目標上空時,再轉頭向下飛行,在動勢能加速之下,突破對手的反導體系,打擊目標。美國軍方當初接手X-37項目,恐怕就有將其作為一種長期在太空飛行的戰略威懾武器使用的考慮。
我們必須清楚地是,雖然我國的試驗型航天器,看起來很像美國的X-37項目,但我國在開發利用太空上,與美國有着本質上的區別。美國方面一直有着將太空變成戰場的打算,早在冷戰時期,美方就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在冷戰結束,自己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後,美方依舊弄出了X-37項目;在全球逐漸走向多極化之際,美國又組建了太空軍。
圖註:特朗普簽署命令組建美國太空軍,作為美軍第六大軍種
而我國一直呼籲和平使用太空。我國能算上可用於太空戰的武器裝備,其實也只有近期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可以檢測低軌道空間的SLC-18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我國的各類導彈都沒有刻意往反衛星武器的方向發展。在8月上旬將這款試驗航空器送入太空後,我國航天部門也明確表示,這次試驗是在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因此,無論美國方面如何以己度人,在現階段,我國這款航天器以及航天器的“神秘旅伴”,都是為了和平利用太空而展開的試驗探索性項目。
當然,從目前中美兩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發展來看,在短時間內,所謂的太空戰還不會成為現實。但如果美國一意孤行,繼續推動太空軍備競賽,執意將戰火燃向太空,我國自然不會被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