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呂棟 編輯/陶立烽】全球芯片產能嚴重緊缺,產業鏈上下游漲價聲此起彼伏。
據台媒《經濟日報》3月28日報道,全球芯片產業之前的淡旺季效應已被全部打亂。島內業內人士透露,繼8英寸晶圓後,台積電12英寸晶圓也將在今年4月起漲價,且首次採用逐季度調漲的方式。
與此同時,產品漲價疊加下游產能擴張的預期讓美股半導體概念集體飆漲。上周五,半導體設備廠商ASML、應用材料、科磊、拉姆研究均漲超6%;台積電、高通、英偉達、英特爾等也集體飄紅。

美媒報道截圖

各大半導體廠商股價走勢
單價是中芯國際兩倍以上
根據台媒報道,台積電此前已對8英寸晶圓價格作出調整,這次12英寸晶圓價格一片約漲400美元。而按照季度調漲的方式,如果連續3季度漲價,累計漲幅將達到1200美元,但仍比二線廠商一個月的漲幅小。
對此,台積電3月28日表示,該公司致力於提供客戶價值,不評論價格問題。

台媒報道截圖
調研機構IC Insights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台積電5nm與7nm等先進制程需求大幅增長,去年每片晶圓銷售均價上升至1634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成為業內第一,同比增長逾6%創歷史新高,是中芯國際每片晶圓價格(684美元)的兩倍以上,而島內的聯電也是去年芯片均價上漲的廠商之一,同比增長約8.87%。

圖片來源:IC Insights
台媒DIGITIMES Research則預期,在5G、高效能運算(HPC)與數字轉型的帶動下,今年晶圓代工產業發展仍有強勁的增長動能,全年產值可望突破800億美元,同比增長幅度可達13%。
報道稱,面對全球產業鏈缺貨、大型半導體晶圓供應商尚無大規模擴產動作,“從不輕言漲價”的台積電,被傳漲價主要原因在於相較於聯電等二線廠商,從去年陸續調漲價格已達兩次,台積電的價格已變成最便宜的,且相較其他二線廠商,台積電從未對價格做過評論。
對於台積電被傳漲價一事,島內分析師看法具有分歧。有觀點認為,台積電不同於二線廠商,會隨着行情有價格幅度的調整,所謂的漲價可能來自此前訂單產能的優惠被取消。
報道指出,近期產業對於漲價趨勢已習以為常,萬物皆漲,很難預測下波調漲會是什麼產品。島內業內人士指出,晶圓代工二線廠商價格漲勢凌厲,部分晶圓廠傾向未來合約價格採取合議的浮動制,雖然台積電目前被傳出連續三個季度調整售價,但也未必每季都有調整。
作為台積電在大陸的主要競爭對手,中芯國際近期也曾證實將會調整價格。去年11月,該公司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現有客戶訂單將按已簽訂合同進行,新客戶、新項目則由雙方協商確定價格,該公司也會通過優化產品組合來提昇平均晶圓價格。

“上證e互動”截圖
大陸晶圓產能將明顯提升
目前,全球芯片短缺已經對汽車、消費電子行業造成不小的影響。上周五,蔚來汽車表示,因汽車芯片短缺,決定從3月29日起將合肥江淮汽車工廠的生產暫停5天。
該公司表示,半導體的整體供應限制已經影響了蔚來2021年3月的產量。該公司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將降至1.95萬輛,此前發布的預期為2萬輛-2.05萬輛。
與此同時,吉普和道奇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也在上周五宣布,由於芯片短缺而暫時關閉北美五家工廠。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估計,芯片短缺將使全球汽車行業今年營收減少606億美元。


CNBC報道截圖
緩解缺芯困境的最好方法,便是快速擴大產能,這方面中芯國際已展開行動。
3月17日,中芯國際公告披露,該公司和深圳政府(通過深圳重投集團)(其中包括)擬以建議出資的方式經由中芯深圳進行項目發展和營運。依照計劃,中芯深圳將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的集成電路和提供技術服務,旨在實現最終每月約4萬片12英寸晶圓的產能,預期將於2022年開始生產。
去年11月,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報告,中國將迅速提高其12英寸晶圓產能在全球的份額,從2015年的8%提高到2024年的20%。儘管非中資企業將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但中資企業正在加速產能投資。到2020年,這些公司將佔中國產能的43%左右,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50%,到2024年將達到60%。
SEMI表示,從2020年至2024年,芯片行業將新增至少38家12英寸晶圓廠,這是保守預測,不包括低可能性或傳言中的項目。與此同時,晶圓月產能將增加約180萬片,達到700萬片以上。根據預測,中國台灣將新增11家晶圓廠,中國大陸將新增8家,佔總數的一半。到2024年,芯片行業將擁有161家12英寸晶圓廠。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官網截圖
對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政府也是持續給予政策支持。
今天(3月29日),中國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將對下列情形免徵進口關稅:
集成電路線寬小於65納米(含,下同)的邏輯電路、存儲器生產企業,以及線寬小於0.25微米的特色工藝(即模擬、數模混合、高壓、射頻、功率、光電集成、圖像傳感、微機電系統、絕緣體上硅工藝)集成電路生產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求的自用生產性(含研發用,下同)原材料、消耗品,凈化室專用建築材料、配套系統和集成電路生產設備(包括進口設備和國產設備)零配件。
而在中芯國際最新一期財報中,65nm以下工藝的佔比接近54%。

中芯國際2020年四季度財報截圖
去年12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國務院關於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
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65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130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