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2017IBF(國際拳擊聯合會)絲路冠軍聯賽總決賽在澳門落幕,8條各自級別的IBF B&R金腰帶決出歸屬。
兩天的賽事被安排在兩座澳門地標性酒店——永利皇宮路氹和威尼斯人進行。然而與華麗、熱鬧的環境相比,比賽的結果卻顯得美中不足,特別是兩場壓軸的洲際頭銜戰,備受矚目的中國中生代選手金揚城和別格扎提·鎖塞勒汗均在6回合內被俄羅斯年輕拳手TKO。與歐洲高水平國家相比,中國拳擊在人才儲備的差距顯露無疑。
也許這就是如今中國拳擊市場的縮影,各類拳賽的百花齊放帶來一時繁榮,但熱潮背後,基礎人才缺失、商業模式單一等頑疾依舊存在。

多項賽事扎堆 各大組織齊聚
談及2017年全年的IBF中國賽,賽事運營商瑞怡國際高級副總裁魯海浪表示,IBF的賽事水準正不斷提高,比賽正在由中國的區域性地區比賽向國際高端賽事過渡。
“5個月的賽季中,我們共開展30場比賽,橫跨北京、徐州和澳門3個賽區。從整體數據上看,比賽場次佔2015年以來總場次的47.2%,中外對抗賽佔比88%,總回合數佔比48.2%,拳手總出場費佔比79%,金腰帶頭銜戰佔比66.7%。”
從2013年落地中國,到2015年開始舉辦中國職業拳擊聯賽,再到2017年成立“一帶一路”區域組織(IBF B&R)並推出“絲路冠軍聯賽”,IBF已經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
實際上,隨着職業拳擊在中國不斷的升溫,包括IBF在內的世界四大職業拳擊組織都加快了開疆拓土的腳步。單是剛剛過去的2017年,其餘三大拳擊組織的官方賽事也遍地開花:
7月的江蘇無錫,2017中國WBC(世界拳擊理事會)世界職業拳王爭霸賽打響,當年“咬耳之戰”的兩位世界級拳王邁克·泰森和伊萬德·霍利菲爾德應邀為比賽並肩站台;
10月的山西大同,徐燦和熊朝忠在WBA(世界拳擊協會)世界拳王爭霸戰中雙雙獲勝,後者也獲得了第三次衝擊世界職業拳王的挑戰資格;
11月的重慶萬盛,拳力巔峰WBO(世界拳擊組織)亞太區總決賽拉開帷幕,9場比賽共決出3條洲際金腰帶和兩條大中華區金腰帶。
除了四大國際組織,中國業餘拳擊體系(奧運體系)也迎來自己的首個職業化賽事——中國拳王賽。10月底進行的男子64公斤級決賽,新科全運會冠軍王港擊敗齊勝澤,加冕中國拳王賽的首條金腰帶。作為“體制內”的賽事,這條金腰帶可謂打破了奧運拳擊與職業拳擊間的壁壘。過往,職業拳擊和以奧運拳擊為代表的業餘拳擊向來涇渭分明、互不相容,直到2016里約奧運會才打開職業選手轉戰奧運的先河。
然而,這也是拳擊在中國的真實寫照,業內人士看來紅火得很,而外人看來更像是自娛自樂:四大拳擊組織對於中國市場極為看重,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拳擊有職業和業餘之分都未必搞得清楚。

明星效應不再 新星無法湧現
中國職業拳擊的紅火,離不開鄒市明的明星效應。
近20年的業餘拳擊生涯,鄒市明包攬了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全運會和全國錦標賽等各大獎項。2013年1月轉戰職業拳壇後,他又拿到了WBO蠅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實現了拳擊史上罕見的大滿貫。即使放眼整個現代拳擊的歷史,鄒市明也是唯一一位取得3屆奧運獎牌並奪得職業拳王金腰帶的選手。
但賽場之外,鄒市明的真正“走紅”卻和轉入職業的同時,轉戰娛樂圈有關。在綜藝真人秀中,兩個可愛的兒子為他圈粉無數。至此,他的商業價值也達到了國內綜合體育項目運動員艷羨的高度——除了體育品牌安踏,他還與Beats無線耳機、百事可樂、夏普、卡拉寶、KEEP、路虎等保持着商業合作關係。在2017年的各大財富榜單中,鄒市明都躋身中國體壇十強,與郎平、孫楊、姚明、朱婷等人並駕齊驅。
鄒市明幾乎用一己之力改變了拳擊運動在中國的多年冷遇。要知道,崇尚中庸、謹慎克制的傳統文化,讓中國人對功夫的印象都包含着“以柔克剛”的哲理,這也註定了激烈甚至暴力的拳擊運動無法在國內迅速流行。即使是新中國國成立後,中國的拳擊事業也因為幾起拳手傷亡事故停滯了30年。直到鄒市明的出現,這項口碑不佳、底蘊缺失的小眾運動才重現曙光。
然而,2017年的一系列事件又幾乎摧毀了鄒市明、甚至整個拳擊運動的口碑。
7月的WBO蠅量級世界金腰帶賽,鄒市明被名不見經傳的日本拳手木村翔擊敗,出人意料地丟掉了“世界拳王”的頭銜。隨後,他又先後捲入了與WBO的“申訴門”、與經紀公司盛力世家的“合約門”,以及炒作民族英雄、炒作自身眼疾等輿論風波。一時間,鄒市明立刻跌落神壇,口碑兩極分化。
在鄒市明深陷羅生門的同時,中國拳壇也未能在2017年湧現新的旗幟性人物。儘管中國的第一位世界拳王熊朝忠依舊壯心不已,可35歲的年齡意味着其職業生涯已進入暮年;中生代的楊連慧同樣積極復出,卻因為超重只能以表演賽的方式回歸;徐燦、拜山波、祖力皮卡爾3位希望之星雖然衝勁十足,但初出茅廬的他們尚需大賽的洗禮。
熱潮之後,中國拳擊事業由此陷入尷尬,人們熱切期盼着下一個世界拳王的出現,但中國拳擊的人才儲備不足卻讓拳王一時後繼無人。
數據顯示,亞洲近鄰菲律賓擁有8000名註冊職業拳手,日本則是菲律賓的兩倍,而中國的註冊職業拳手只有900人。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想說出除了鄒市明、熊朝忠之外的第三個中國職業拳手,都會一時語塞。

商業模式單一 “造血”迫在眉睫
如果說一個體育項目的成功發展需要明星、平台和成熟的商業模式,那麼中國職業拳擊曾經誕生過明星,如今也不乏多種賽事平台,欠缺的是可持續的產業化模式。最直觀的體現是,中國大多數的拳擊賽事方都是賠本賺吆喝。
在成熟的體育賽事商業模式中,體育賽事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賽事版權、門票、贊助以及周邊衍生品四個部分,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博彩的巨大隱性市場。作為最大的收入來源,版權可佔到總收入的50%以上。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電視版權和博彩均無法在國內落地,遑論周邊衍生品。而除了鄒市明、熊朝忠等明星參加的重量級賽事,國內拳擊比賽的票價和人氣也相對較低,其中更是充斥着不少贈票。這樣一來,中國拳擊賽事的主要收入渠道只剩下贊助。問題是,贊助商的首要考量標準就是賽事在電視等媒體的曝光度,而為了達到宣傳目的,國內的許多推廣人甚至要倒貼錢來直播比賽……
正因為如此,美國職業拳擊成熟的商業模式並不具備借鑒價值。在梅威瑟與帕奎奧的世紀大戰中,單是高清付費電視就進賬4億美元,另外門票收入7100萬美元,由拳賽帶動的附屬消費為6900萬美元,即使是佔小頭的商業贊助也達到了3500萬美元。
拋開由文化、歷史造成的底蘊問題,以及由國家制度造成的版權問題,改變單一的商業模式還是要集中在拳擊比賽的贊助和門票。具體的解決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用高質量的賽事IP佔據市場,讓職業拳擊真正成為一項底蘊深厚的運動,由此帶動周邊消費,形成穩定收益。
而提高賽事質量,又離不開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與打造。這樣一來,問題又重新回歸到人才儲備的建設。想要讓中國拳擊市場真正走向繁榮,夯實基礎才是各大組織的重中之重。
好在經過近幾年的耕耘,國內逐漸形成了三家基礎性職業拳擊賽事,分別是主打WBO中國區金腰帶的盛力世家系拳力聯盟、主打WBA中國區金腰帶的拳威四海,以及主打IBF中國職業拳擊聯賽和IBF絲路冠軍聯賽的瑞怡國際。他們在發掘拳擊人才、提升人才儲備的同時,還培訓並鍛煉了一批新生代教練和裁判。
以IBF為例,他們通過基礎賽事發展註冊的拳手已經超過300人,培養的教練、裁判員團隊已有150多人。而在2018年,IBF還將繼續加強在中國的賽事布局,級別數、賽區和總場次上均有所增加。短期來看,IBF要繼續通過基礎賽事在中國推廣拳擊項目、選拔拳擊人才;長期來看,他們希望想藉助更高水平的絲路冠軍聯賽培養有潛力的中國拳手,爭取儘早打造出中國的下一個世界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