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疾控中心介紹,引起高溫中暑死亡的影響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場所因素和個體因素。建議識別中暑癥狀、及早妥善處置,關注高溫預警、保護特殊人群。詳見↓
環境因素
日均死亡病例數與熱浪期極端最高氣溫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場所因素
其中,室內的環境溫度、居住環境有無空調影響較大。既往上海報告的所有室內中暑死亡病例住所內都沒有空調,或者有空調但未使用。
個體因素
孕產婦、合併有心腦、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更易發生中暑,對高溫缺乏基礎防護知識的人群高溫中暑風險較高。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死亡病例發病日期多數位於熱浪後期,因為長時間的高溫天氣,讓人體內的熱蓄積得不到釋放,後期實在抵抗不住了就容易發生中暑死亡。從今年的高溫情況來看,防暑降溫措施還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識別中暑癥狀,及早妥善處置
一般來說,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的愈後良好,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後果。而在重症病例中,僅熱痙攣病例及時救治後預後較好,如果是發生熱衰竭、熱射病,則發生死亡的可能性較高。

因此建議,一旦出現頭暈、頭痛、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中暑癥狀,及時脫離高溫環境、採取現場降溫措施。出現意識不清、抽搐等重症中暑癥狀,及時就醫/送醫。
關注高溫預警,保護特殊人群
留意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提示,對需要特別關注的場所和人群開展健康宣教,提供防暑降溫便利,包括:
機場、車站、工地以及常態化核酸採樣點等重點場所。
戶外工作者、防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志願者、交通輔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
高齡、獨居、患病、生活困難等社區重點人群。
資料:市疾控中心
編輯:張曉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