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10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國家重症醫學中心和國家重症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其中要求兩類中心均應依託重症醫學學科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建設,並設有重症醫學科和重症醫學教研室。這也意味着,國家重症醫學中心和重症區域醫療中心即將落地。
“重症科的醫生是當之無愧的‘醫療的特種兵’,一直站在臨床醫學面對生死的最前線”。多位重症醫學科臨床醫生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均表示,他們由衷地期待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能夠早日落地,為區域重症醫學學科的發展樹立標杆,同時將先進的診療技術輻射到普通的醫療機構,帶動區域重症醫學科診療能力全方面提升,滿足患者急需。
2020年,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袁維方(前)在武漢為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做B超。沈伯韓攝
重症醫學學科起步晚,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緊張忙碌的搶救、沒日沒夜亮着的燈光、監護儀呼吸機滴滴答答的聲音……這些是重症監護室(ICU)的真實寫照。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春華教授的印象里,其所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室,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自90年代開始,原衛生部將“是否建立重症監護病房ICU”定為了等級醫院的評審標準。
“在那個階段,醫學院校里還沒有重症醫學科這個專業,重症醫學科的醫生都不是專業出身,而是別的科室臨時抽調過來的。”楊春華告訴記者。
2008年的7月4日,被很多重症醫學科醫生視作“里程碑”式的一天,當天,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正式批准重症醫學為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學科代碼是:320.58。緊接下來的幾個月後,原衛生部將重症醫學定位為我國醫療機構的一級診療科目,代碼28,並頒布了《重症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從此,中國重症醫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得益於在多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優異表現,其他專科的醫生才逐漸對重症醫學的重要性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普通民眾也更加懂得了什麼是ICU。”蘇州市立醫院東區重症醫學科主任劉軍告訴記者,相對於傳統醫學學科,重症醫學學科更加強調的是綜合診療解決方案,多數危重病患者往往表現為多器官功能損害或衰竭,此時並非各個專科診療方案的簡單加減,需要更多考慮到器官之間的相互影響,而這無疑對重症醫學學科的醫生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重症監護科,一個醫生需要在完成規培的基礎上,再在ICU鍛煉上3~5年,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能獨當一面的醫生。重症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的都是懸在生死一線的病人,晝夜交替,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很難留下來。”楊春華進一步提到,目前,重症醫學科對青年醫學生的吸引力不足,行業內,加強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的呼聲不斷高漲。
將先進技術輻射基層醫院,讓學科進步的福利落到患者身上
在發布國家重症醫學中心和國家重症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的同時,國家衛健委還發布了包括重症傳染性疾病等60餘類病種的疑難危重病種清單,以及包括血管內壓力監測等50餘項技術的重症醫學相關核心技術清單。
“收治疑難危重患者,重在醫療機構自身能力的建設。我國重症醫學雖然發展很快,但基礎尚有待進一步加強,區域間核心診療參差不齊。期待國家醫學中心作為我國重症醫學科的‘高地’,落地之後能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將先進的診療技術更多地輻射到周邊基層的醫療機構。”在劉軍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將醫學學科進步的福利真正落到患者身上。
楊春華深感,我國重症醫學發展仍面臨很多挑戰,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提高診療技術,還是推動學科發展,‘人’都是重要內核。期待在國家的重視下,各地能夠更多地關注區域間重症醫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改善目前重症科醫生的待遇,為重症醫學科特別是基層醫院的重症醫學科留住人才,同時,制定系統的專科隊伍培養計劃。未來,希望有更多的青年醫生願意投身到我們這個學科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