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年前,國民黨部隊退敗台灣,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及其家屬隨國民黨去到了台灣,許多人這一分別,就是一輩子。從此,台灣眷村的故事開始了,兩岸分隔這些年來,鄉愁也就成了台灣眷村裡最普遍而動人的情感。
或許還有父母給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或許還有妻兒的一張照片;也或許是那份在大陸故鄉最愛吃的味道,這些都成為了眷村居民內心中最珍貴的思念。

眷村文創地帶
鄧雪桂,湖南常寧人,1948年,在國軍兵敗南下之時,22歲的他參軍入了伍。原因不過是迫於生計的入伍,誰曾想竟將他帶離家鄉,帶離大陸幾十年之久!
跟隨部隊來到台灣的鄧雪桂幾十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遠在家鄉的母親,而他的母親也日日夜夜思念着這個參了軍卻了無音訊的兒子!這位母親的前半生都在為了家而操心,後半生卻在思念中度過,盼著兒子有朝一日能夠歸來,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念着這個多年沒有音訊的兒子,然而,她的兒子卻沒能聽見她日夜不停的呼喚,也沒能見到她的最後一面。

老兵鄧雪桂
老年的鄧雪桂在台灣,僅有的安慰便是一起生活在眷村裡同鄉的幾個老兵!然而一年年過去了,同鄉人也漸漸離去,如今,鄧雪桂成了一座在台灣的孤島,無人聽懂他的話語,亦無人與他共說鄉音。
像鄧雪桂老先生這樣的故事在台灣的眷村比比皆是,一份份的鄉愁也就深深地埋在了這些老兵內心的最深處。而從眷村走出來並且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也有很多,他們都是台灣眷村老兵或其家屬的後代,他們在長輩的大陸家鄉方言之下長大,雖然隔了代,但從口音與生活習慣中,很容易看出與大陸家鄉的那份連結。台灣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連環炮》《全民大悶鍋》《康熙來了》等節目的總製作人王偉忠便是很典型的一位。

王偉忠資料圖
“你的口音基本就是一個北京爺們兒,完全聽不出來台灣腔啊!”這是別人聽到王偉忠講話之後最大的感受。王偉忠的光陰故事從台灣嘉義市的這個眷村開啟,雖然生活頗為拮据,不過每當他回憶當年時,眷村永遠是“留在曾經里的家財萬貫”。因為在這裡,他品嘗過北方媽媽的麵條、湖南媽媽的臘肉,聽到過天南地北的口音和他們的家鄉故事;看盡了一代人回家的艱辛,更萌發了一生難解的兩岸情結。
“我父母1949年遷徙到台灣,對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帶着對“對岸”的憧憬,帶着對“故鄉與他鄉”的思考,1988年,王偉忠踏上了“回家”的路,第一次來到北京。而之後這些年來,王偉忠則把台灣成熟的電視綜藝模式帶到了大陸,成為了大陸綜藝發展的一支不小的力量。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對父母在大陸的故鄉——他的“根”的濃濃情愫。

餐飲連鎖桃園眷村
而如今,來自於眷村那份鄉愁,轉變成了許許多多我們最常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文創產品以及美食品牌。比如在台灣有許許多多的眷村已經打造成了文化藝術地段,優美而包含人情味的塗鴉與裝飾,將眷村的情懷最大化地表達了出來;來自台灣遍布大陸各大城市的餐飲連鎖“桃園眷村”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成為了網紅早餐等等。
希望眷村的記憶不會被忘記,願戰爭的悲劇不再上演,盼兩岸早日統一!
↑↑↑
京彩台灣
